■王慧梅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自2006年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实施以来,已经5个年头了。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7.5亿元,地方财政累计投入3.1亿元。表彰一万个先进集体和个人,带动农户7600万人次。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像一个杠杆,一头撬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一头拨动千家万户,实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落到农民的愿望,实现了中国科协建立农村科普工作长效机制的愿望,实现了基层科协盼望中国科协给予支持,解决工作困难的愿望。
受“我与科协”征文活动的鼓动,回忆五年来所作所为,2007年5月底之前在科普部工作,之后在组织人事部工作,觉得曾经经历过“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出台的那一段很有意义,因此产生了写作的冲动,根据记忆和笔记把这段历史追忆一下,向“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缔造者邓楠书记致敬!向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作出过贡献的领导和同志们致敬!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理念是惠农,突出的是科普,体现的是科协的特点和优势。应该说是一个完美的计划。从计划的酝酿到出台两个年头,2005年至2006年8月18日文件印发,一年多时间,这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思想形成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策划中,其指导思想基础是邓楠同志的思想,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必须提到两个会议。
2004年10月,邓楠同志主持中国科协工作。我当时任科普部副部长,分管农村科普工作。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邓书记非常重视农村科普工作,把农村科普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提出要召开一次科协系统的农村科普工作会议,出台一个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意见。这是邓书记主持工作后,继中国科协召开全国学会工作会议后,准备召开的第二个全国会议。她提出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转变农村科普工作观念、明确农村科普工作思路、创新农村科普工作模式、提高农村科普工作质量。她还强调一定要有工作措施。按着这个要求,在程东红书记的领导下我们紧张地开展会议文件起草工作。这中间,2005年3月8日科普部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协地方科协科普部长会议,邓楠同志出席了会议,而且即席发表了重要讲话。
邓书记在讲话中第一次阐述了她对科普工作的总体认识,提出了她的思想。
为了让大家了解,我在这里把邓书记的讲话多描述一些。邓楠同志讲了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科协科普工作的定位。她指出科普工作量大面广,工作领域非常宽,而且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科协人就这么多,钱更少,光靠我们的力量是做不好科普工作的,必须要把全社会的力量,把他们的人、财、物和积极性都调动到科普工作中来,这样才能做好。科协的科普工作不应该仅仅定位在我们做了什么、做了什么科普工作,而应该定位在动员全社会共同来把科普工作做好。第二个问题是把动员全社会的任务落实好必须要有“抓手”。她指出动员全社会,这是个口号,如何落实,国务院已经授权科协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做好“全面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制定工作。要充分利用科协已有的基础,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作为这个“抓手”。第三,科普工作要进一步突出重点。科协尤其是基层科协70%的工作量都在农村。农村科普工作和我们基层科协的能力建设密切相关。要把农村科普工作会议准备工作做扎实。要找出工作的具体方针、重点,到底应该采取哪些行动。第四,要搭建社会化的科普服务平台。我们要搞大联合,联合各个部门来开展工作。搞大联合需要有必要的条件,因此要搭建科普能力建设的平台。这个平台既是提高我们整体科普能力的一个平台,也是资源共享的一个平台。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好的作品,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共享,可以节约资源,能够不断地给大家提供科普作品,使各地开展科普工作少花钱多办事。第五,开展好重点科普活动。重点活动在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开展科普中有示范、带动的作用。
邓书记的讲话指明了我们工作的方向,在这些思想指引下,我们起草了中国科协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意见。科协书记处多次研究后,2005年10月17日,中国科协在江苏常熟召开了农村科普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了会议。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民委派代表出席会议。邓楠书记作工作报告。在简要回顾了农村科普工作后,她指出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特别强调农村科普投入不足。2005年上半年,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全国人均科普经费只有0.16元,县级科协年均科普专项经费5万元的有1271个,占64.9%。其中不足1万元的有639个。她强调农村科普工作是科普工作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提出要从四个方面把握农村科普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定位,八个方面开展农村科普工作。她在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提高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作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
这两次会议邓书记的两个讲话提出的科普工作定位,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方式,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的方针,加强能力建设、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等思想奠定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思想基础,指明了方向。这些思想已成为整个科协工作的指导思想。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内容形成
邓书记重视农村科普工作,关心农民科技致富,亲自向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反映,与财政部沟通。温家宝总理、陈至立国务委员等领导曾专门作过批示或指示。财政部领导非常重视,责成财政部教科文司与中国科协联合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专项调查。2005年5月18日~21日,财政部、中国科协联合调研组对四川省农村科普工作进行了调查。调研组成员有财政部教科文司科学处处长宋秋玲、聂常虹同志,中国科协有计财部副部长公坤后、预算处处长周文标、周峰、科普部副部长王慧梅和贾子文同志。
当时,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科技工作的部门20多个,存在多头分散、重复交差和难统筹等问题。为此,如何找准中央财政支持农村科技工作的切入点,有效服务“三农”,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当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这次调研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调研,了解科协开展基层工作的内容、方式、手段、机制,通过调查,共同谋划、提出支持科协基层开展科普工作的项目内容方式。调查组对四川峨眉山县、乐山市两区县两个乡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中,我们重点陪财政部的同志参观了峨眉山县新平乡食用菌协会、乐山市五通桥区花木协会及夹江科普示范县。科协组织发展农技协为农民服务的方式给他们很大启发,科普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科普示范县的作用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来后,我们赶紧集中,研究起草了调研报告,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条建议:加强“顶层设计”,集成农村科普资源。在对各部门在农村开展的科技服务效果分析后,提出这些服务距离科技渗透到农民头脑中还有最后“一公里”。农民采纳并使用科学技术,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推介,还需要通过科普工作逐步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帮助,而这些是政府部门力所不能及的,需要发挥基层科普组织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农村科普应该进入相关部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政策扶持范围。第二条建议:找准中央财政支持农村科技工作的切入点,有效服务于“三农”工作。建议提出比较而言,由于我国现有的政府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缺乏直接与农民对接的组织体系,往往依靠行政手段推动和通过课题项目的方式进行支持,农民很难从中获取最直接的更多的收益。通过对四川省农村科普工作的调研发现,各级科协组织利用农技协开展的科技服务真正落到了农民的手中,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目前财政支持农村科普工作的切入点可以有四个方面:一是重点扶持一批示范性的农技协。二是推动科普示范县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第三条建议: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支持引导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的发展。
这份调研报告受到财政部领导的高度重视。之后,宋南平书记带队对河北省农村科普工作进行了调研(因这次调研本人没有参加,这里就不具体描述了),对“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内容形成奠定了认识上基础。并最终将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凝聚成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四个支点中的三个支点。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名称形成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一开始策划时,就考虑名称问题。科协领导要求名称要“画龙点睛”,名称要与计划内容一致。因此,伴随着“计划”思想、内容的形成,名称也是一步一步形成确定的。当时有几个参考的名称:科技部在研究制定“富民强县计划”,财政部同志跟我们说,这个名字起得好。科协系统有两个省推出的农村科普计划大家都觉得名称很响,可以参考。一个是山东省科协、山东省财政厅2004年实施的“山东省科普村村通”计划。一个是山西省科协2005年启动实施的“科普惠农行动计划”。综合考虑,大家认为,山东的科普村村通很响亮,体现了科普到村、到户的理念,但广电系统已经搞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再叫这个名字容易混淆。山西“科普惠农行动计划”比较好。三层意思:一是“惠”字有实惠的意思,通过科普为农民带来实惠;二是“惠”字有公平普惠意思,科普要为广大农民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三是科学普及是科协的主要职能,一说科普,社会上基本都知道是科协做的,宣传了科协。因此,领导们都同意以“科普惠农行动计划”这个名称作为基础。
2006年1月7 日,中国科协在山东济南召开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试点工作座谈会。程东红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进一步研究计划名称,要围绕新农村建设,设计惠农计划内涵。内涵要紧扣新农村建设20字。这里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大形势。2005年9月,中央召开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重大战略任务,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中国科协召开的农村科普工作会议,与财政部研究立项都是为了贯彻全会的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程东红书记意见,讨论时,大家提出,农村科普工作通过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普及实用技术,可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同时,农民科学素质提高了,农村文明程度也必然提高了。因此,农村科普工作一定要在“村”建设中发挥作用,要把这个意思写在名称上,表达计划的落脚点是促进新农村建设。根据大家的建议,在“科普惠农”后加上“兴村”两个字,变成“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科学时报》 (2011-05-13 B2 征文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