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许树萱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12 21:2:32
何人不起故园情?
──对学生文艺社团生活的回忆与感想

 
□许树萱
 
1998年的一天,突然收到“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的来信,邀我参加团庆40周年的活动。顿时心中激动不已,“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回忆又把我带回梦萦魂绕的清华园,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如果说,大学生活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那么,当年在清华文艺社团的生活,更是我那个时代中最闪光的一页。
 
我是1954年入学的建筑系学生,因为特别喜欢唱歌,所以一入清华,很快就参加了校合唱队。
 
1955年“北京市大学生合唱团”在清华成立,我第一批考试加入。合唱团历届指挥都是中央乐团指派的专家,有著名的秋里、郑小瑛、司徒汉等,还有苏联专家杜马舍夫,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歌唱水平,可谓“得天独厚”。合唱团一次次难忘的活动和演出,我们记忆犹新。1955年参加纪念“一二·九”运动20周年大会,在怀仁堂演出“一二·九”诗歌大联唱,之后又在电台录音播放。
 
我还记得,在一次纪念活动中,我们于1957年12月5日晚访问了当年“一二·九”运动的参加者、清华大学原教务长陈舜瑶同志,她早年也是清华合唱团的一员,她的谈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时清华合唱团是党的外围组织,党通过它来吸引和教育青年参加民族救亡运动,走上斗争的道路。”她说,“我加入合唱团时,还不是共产党员,唱了那些激动人心的救亡歌曲,有很大感受。”通过这次访问,我们又一次接受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1957年5月4日,在一次迎接外宾的演出中,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山公园“五色土”观看了我们演出,这使每个同学终生难忘。那张由新华社记者为我们拍摄的珍贵照片,我一直小心保存至今。
 
1958年,土建系合唱团成立,我是系合唱团的干事,在课余还要自己刻蜡版、印歌篇,组织参加全校的歌咏大赛。“双肩挑”的重任培育锻炼了我们。
 
记得这三个合唱团的活动时间都是错开的。北京市大学生合唱团是每星期日下午,各校同学都来清华,在“二教”一楼活动。校合唱团是每星期四下午,下课后在音乐室的大教室活动。活动内容很丰富,时常请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来校指导:如练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时,请了该曲作者麦丁,他讲到云南撒尼族中采风创作此曲的过程,和那里的少数民族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练唱《青年骏马在飞奔》时,请来了音乐家马可,他说,这首歌是他特意为大学生合唱团创作的,鼓励我们要唱出时代激情。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时,系合唱团请来了著名女作曲家瞿希贤。
 
这些活动不但使我们能一睹名作曲家的风采及言谈,增加了音乐知识,更促使我们思索人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激励我们为祖国奉献青春年华。 那时,每逢新年都要在新大饭厅开舞会,我们“女声小合唱”为舞会伴唱,又有乐队为小合唱伴奏。记得有一次唱的是阿尔巴尼亚歌曲《含苞欲放的花》,还有波兰歌曲《小杜鹃》,因为是在台下唱,后面的同学看不见我们。唱完走出去的时候,在门口跳舞的一个同学忽然喊道:“噢!原来是你们在唱啊,好听极了!我还以为是在放唱片呢!”说得我们心里都乐滋滋的!
 
记得二年级时,我还参加过民乐班,跟音乐室的王震衰老师学拉二胡。可不知为什么,我们那一期的二胡班,除我之外竟都是男同学,而且一个人也不认识,后来只去了几次就不去了,以至如今每当我听到二胡曲《二泉映月》时,就为我当时的“逃学”而后悔,枉与国粹二胡失之交臂,遗憾至极。幸慰的是日后我勤奋地学了钢琴,实现了学会弹奏乐器的夙愿。
 
以上那些片断回忆,都是在1958年以前的事了。1958年学校文工团成立,可惜我就没能坚持参加下去,一方面,另两个合唱团也特别忙;另一方面,好像后来又去工地实习、现场设计什么的。但每次回校,我就赶紧多方搜集校文工团唱的歌篇,认真自学,其中最喜欢的两首是《周总理来到清华园》,以及反映当时水利系参加密云水库设计的歌曲,那优美动人的旋律我永不会忘:“潮白河水,化成了欢乐的清波……江山多娇,春光无限好。”
 
提起这个歌,还想起一个小故事: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次单独出差,在火车上的漫长旅途中,没熟人聊天,而思绪却插上了翅膀,一路飞回了清华园,冥冥然……渐入佳境,不觉之中竟然旁若无人地唱起了“潮白河水……”一时间,引起周围乘客转过头来望着我,我才发觉自己的“忘形”,这时却有一位旅客朝着我笑,她的眼睛好像在说:“唱下去,多好听的歌!”
 
合唱团的生活在我一生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凡属合唱团的歌篇、歌本、演出节目单、照片,以至活动通讯、快报、花名册、团章、签到簿……这些在别人眼中可能都不算什么,而我对它们却有着至深的感情,所以一直保存至今,视为我一生中的珍宝。
 
我常想,如果说我们每个清华学子是清华园这个大工厂加工出来的“产品”,那么,清华的文艺社团无形中就使得这些产品的质量更加完美,更具名牌风采。因为,她使我们这些工科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了文化素质、文艺修养,丰富了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净化了灵魂。
 
清华园,清华的文艺社团,终生感谢你!永远怀念你!
 
(作者系清华大学1960届学生)
 
《科学时报》 (2011-05-13 A2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