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高长安 师春祥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9 21:19:9
约定·坚守·担当
——河北农大93(01)班奏响人间真情赞歌
 
□本报记者 高长安 通讯员 师春祥
 
这是一件好事和这件好事背后一群好人的平凡故事。
 
这是一个约定,是没有约定的约定;这是一种坚守,是15年默默无私的坚守;这是一份担当,是敢于负责的社会担当。
 
近来,河北农业大学93(01)班的26名学生15年默默关心资助病逝同学父母——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李维贺夫妇的感人事迹在燕赵大地广为传颂。
 
“宝元走了,他的父母咱们得管!”
 
1995年秋,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学生李宝元因患扩张性心肌病住进了医院。李宝元来自河北承德县,在保定没有亲属,打饭、换衣、擦洗身子……陪护李宝元的工作全部落在了93(01)班同学身上,无论轮到谁,大家都没有怨言。匆忙从老家赶来的李维贺推开病房的门,对陪在儿子病床边的同学们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照顾宝元!”
 
“宝元家在农村,哥哥在他患病几年前也因扩张性心肌病去世了,他是父母唯一的希望。为了供他读大学,父母没少吃苦,他的家境也不富裕。”93(01)班团支书时翠平回忆说,“宝元是班里的第三任班长,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生活简朴,待人诚恳,特别孝敬父母,在同学中威望很高。他患病住院后,班里曾组织了两次捐款活动,大家都很踊跃,一共为他凑了4000多块钱。”
 
两个月后,李维贺给儿子办了休学,准备转回老家的医院。93(01)班同学祁业凤回忆说:“临走那天,大家都哭了。我们嘱咐宝元好好养病,争取早日回到校园。”
 
不幸的是,宝元最终还是未能回到惦念着他的同学身边。
 
1996年12月22日,李宝元去世的两个月后,团支书时翠平以全班同学的名义,给李宝元的父母寄出了第一封信。
 
信中写到,宝元虽然去了,但我们仍在,二老以后的生活费用将由我们来承担。我们明年就毕业了,宝元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来完成,您二老一定要坚强起来,好好地活着,才对得起宝元和大家。
 
15年过去了,93(01)班同学牛树启站在当年那间教室里,依然清晰记得,那是毕业前夕的最后一次班级聚会,他走到教室前,在黑板上写下了李宝元家的地址,并说了一句:“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
 
其实,这时牛树启写的不仅是几个字,更是一种约定,是一种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责任。
 
56封“家书”见证爱的承诺
 
“爸爸、妈妈:老来丧子是人生一大不幸,内心自然很苦,想说什么只管与我交流,我就是你们的女儿,高峰、亚峰他们也是你们的儿子……爸爸妈妈,我们的学生生活将要结束了,以后是不可知的未来,但不论走到哪里,我们的心中总是记着,在承德有我们的两位亲人——彩霞。”
 
这是河北农业大学93(01)班的学生彩霞写给李维贺的信。
 
这一声“爸妈”,焐暖了老两口已不知热度的心。捧着这封信,硬汉李维贺眼中落下了泪水。
 
在93(01)班,杨政武是有了名的“热心肠”。他回忆道,宝元在世时曾对同学们说过,哥哥过早地离世,孝敬父母的担子压在了他自己身上。杨政武说,宝元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因同样的病情,带着无尽的牵挂撒手人寰。正是因为这份遗憾,使得93(01)班全体同学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着、牵挂着宝元的父母。
 
15年来,93(01)班的同学们与李维贺夫妇的书信往来从没有间断过,他们这些信件陪同李维贺夫妇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这一封封家书是他们这些年坚强生活的精神力量。
 
2010年4月3日,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杜彦敏等四位同学来家探望李维贺夫妇,老人从上衣兜里掏出一把拴着红绳的钥匙,打开家中唯一上锁的柜子,里面整齐地捆扎着一叠书信。
 
“这是这些年你们给我写来的56封信,这是我的宝贝。”李维贺说来信原来有100多封,有一次不小心被人弄丢一大部分后,老两口急得好几天没吃下饭,以后就给信上了锁。对于这对农村老夫妇来说,这一封封家书是他们这些年坚强生活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这些家书让他们感觉到,儿子其实一直都没有走。
 
寄一年钱容易,连着寄15年不容易啊!
 
2011年农历正月初六,正在承德县温泉物流有限公司打工的李维贺接到村干部的电话,告诉他汇款单又到了。
 
“这已经是第15次汇款了。儿子已经走了15个年头了,但同学们的汇款单却没有一年落下过。15年啊,年年没落下过呀!”
 
李维贺把取出的500块钱放到桌上,泪水无声地淌下。
 
15年了,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 河北农业大学93(01)班的学生演绎了一段延续了15年的真情。
 
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林业局工作的93(01)班原班长、学生会副主席杜彦敏除了多次给两位老人寄钱,还两次利用去承德出差的机会到家中看望,临走时还留下些钱。他是与两位老人联系往来最多的一个。
 
1997年毕业后,牛树启分配到河北保定市园林局工作,时翠平留在了河北农大,后来两人结为夫妻。从那时起,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们从最初的100元、200元,到后来的500元,每年春节前,两人在给自己的父母寄钱时,总要给宝元的父母寄上一份,从未间断过。
 
寄一年钱容易,连着寄15年,不容易啊!
 
2011年3月25日,李维贺从承德赶到河北农业大学,去见河北农业大学93(01)班的几名同学。看到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闺女”时,他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纸,那是写给“孩子们”的信。
 
“我的好孩子,你们都有双方父母和家室子女,可是却一直记挂着两个跟你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宝元不能做到的,你们都替他做到了,在我们心中,你们就是我的闺女、儿子……宝元,你听见了吗?”
 
李维贺的手在抖,声音在抖,心也在抖。
 
新时期人文精神的生动阐释
 
前不久,“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座谈会在河北农业大学举行。
 
河北农业大学93(01)班代表时翠平在会上说,15年前,我们作出这个不是约定的承诺,可能是年轻人的一种豪情义气,是学校纯朴校风的传承,现在更是一种淡定的责任承担。这些平常小事,每位同学自然、自发地做了,没有约束性内定,只是对我们好兄弟宝元有个交代,给老人一个慰藉。我们的约定没有期限,老人在世一天,我们管一天。
 
对此,河北大学博士生梁跃民评价道,在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全体同学的价值天平上,他们把责任和爱心放在最重的位置,这样的价值选择和15年的坚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耀眼范本。
 
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聂辰席说,一个信守约定的大学生群体,56封饱含深情的家书,15年如一日的行动,奏响了人间真情的赞歌,成就了可敬可学、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楷模,展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而又牢固的社会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传承,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生动传播,是新时期人文精神的生动阐释。
 
《科学时报》 (2011-05-10 B2 校园)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