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孩子们就被教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实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近年来的就业率看,一直呈现工科生最高、文科生最低的局面。
文科生为什么会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呢?
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一是社会对文科毕业生总体需求不足;二是许多文科专业性较弱,可替代性强,理工科的就业岗位文科生做不了,而文科生能做的不少岗位理工科毕业生同样可以适应;三是随着高校扩招,教学成本相对较低的文科专业招生增幅较大,加剧了文科类就业岗位的竞争;还有就是女性占多数的文科生在就业时往往遭遇性别歧视。
不只是在我国,理工科人才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更受青睐。原因在于,理工科学生就业后对于社会的作用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其工作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可以直观地表现出来并予以量化。而文科毕业生的传统使命是管理社会、传承文化与价值、塑造时代精神,尽管他们的作用也不可或缺,但其作用却很难被量化,因此文科毕业生的出路明显受到限制。
文科专业多数靠近精神层面,只有在第三产业发达的情况下才会繁荣起来。我国人口基数大,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很丰富,因此文科毕业生就业出路相对较窄的情况在短时期内将无法有较大改观。
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要求大学生尽人事、听天命。各个高校也要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在社会现实需求和学校培养现状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学科设置重新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陆琦)
《科学时报》 (2011-05-10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