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龙九尊
近日,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健尼哌”在国内正式上市,这是国内第8个自主研发的单抗药获批上市。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国内单抗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
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医药行业分析师石明博士近日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年国内单抗药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增长率预计超过50%,10年后,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目前国际水平。
市场远未饱和
抗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特异识别入侵的病原体或体内变异成分而发挥保护作用。人体内随时存在着众多种抗体,每种抗体特异识别一种物质。正是由于其特异识别的特性,抗体自从发现以来就一直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所关注。
针对同一种物质,往往有多种抗体能够识别,这种抗体混合物称为多克隆抗体,简称多抗。若将其中一种纯化出来,即为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单抗是特异性蛋白质,成分明确,效果稳定,适合大规模开发生产,现有的抗体药物大都属于该类。
1986年,美国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单抗治疗性药物OKT3,被用于治疗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排斥。目前FDA至少已批准26个单抗药物,产业化成熟,规模庞大。
“在过去5年中,全球新药研究进展最快、获得批准最多的就是抗体药物。”天津溥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在林说,“主要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用于肿瘤和癌症的联合用药。”
资料显示,近年来,全球抗体药物市场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总销售额从1997 年的3.1 亿美元增长到2008 年的400 亿美元。在这十一年中,抗体药物年销售额复合增速高达56%,是总药品销售增速的6倍。而且增长势头还在持续,市场远未饱和。
石明说,目前我国正处于抗体药物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未来几年,单抗药物将成为生物制药发展重点。
首先来自政策的扶持,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会增大,政策扶持力度将加大,单抗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将会受益。
其次,生物制药占比远低于世界水平,发展空间巨大。2003年时,全球生物制药占总药品比重为7.6%,而我国为8.3%,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但到2007 年,全球上升至10.5%,而我国反而下降至8.2%,差距在逐步扩大。
“最主要是抗体药物发展的滞后所致,”石明说,“2007 年全球抗体药物已占整个生物技术药物市场份额的34.4%,而我国仅为1.7%,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抗体药物市场的落后,另一方面也提示了我国市场巨大的潜力。以上市时间较早的利妥昔和曲妥珠单抗为例,两者2003 年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额仅为0.177 亿元和0.027 亿元,而2008年销售额已上升至2.12 亿元和1.14 亿元,2003~2008 年复合增速高达64%和111%,远高于总药品18%的复合增速。
迄今为止,我国共批准了15 个抗体药物上市,7 种为进口,8 种为自主研发。石明预计,到2015年,我国抗体药物市场规模将达137亿元。
大方向:新型双效人源化单抗
国外医药发展经历了抗体药撬动整个生物制药发展的轨迹。30年前,世界医药主要以化学药为主,但后来化学药研发越来越困难。20世纪90年代,是生物制药发展最快的时期,单抗药物发展非常迅猛。
“2010年,全球销售前10大生物制药中,有5个是单克隆抗体药。而在2000年时,一个都没有。” 石明说。
尽管市场前景看似光明,但由于产业化刚开始,单抗药物发展仍然面临技术和资金的困扰。
“目前国内单抗技术研发还不成熟。国外单抗药物都已经是人源的,国内还是人源化的,相当于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样子。”石明说,“另外,风投还没有进入单抗研发领域,因为他们对该行还不太懂,不敢贸然进入。”
关于单抗技术研发方面的瓶颈,石明认为:“大规模细胞培养和蛋白纯化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抗体筛选还跟在别人后面。”
另外,由于单克隆抗体药还未进入医保目录,因此单抗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目前,国内正兴起新一轮抗体药物投资。“据我所知,全国各地至少建了三四十条生产线,而每一条投资至少1~2亿美元。”于在林说。
于在林认为,新型双效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突破是抗体药物的大方向。他建议把资金重点投入用于感染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病等方面大病种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发。
“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艾滋病以及免疫缺陷等疾病的抗体药物;抗体人源化及人源抗体;提高大规模细胞培养和蛋白纯化技术等将是我国单抗发展的重点。”石明说。
《科学时报》 (2011-05-09 B4 企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