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民
日前,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世举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国家语言文字发展战略研究”开题。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研究国家语言文字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该课题将针对世界语言文字发展走势和我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深入研究,提出对策,为国家制定未来十年规划提供智力和学术支持。
“立足基础,面向应用,服务国家战略,瞄准社会需求”,这是武汉大学文学院近年来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战略。这个战略,与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提出的“把武汉大学办成‘顶天立地’的大学”高度契合。文学院一批教师乘势拓新,给传统学术“插上现代翅膀”,实现了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多丰收。
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层次
据武汉大学文学院介绍,以多学科为基础创建的国家“985工程”二期拓展平台“语言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建设跨学科创新平台”,旨在着眼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交叉地带开拓新领域、推出新理论、发明新方法、研发新技术。目前,该平台项目已经在当代语言生活研究、语言理论创新、语言信息处理技术、跨语言跨媒体检索技术、失语症康复技术、语言侦破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武汉大学文学院希望全面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使传统文学在现代视域下充满活力。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等,为传统基础学科的现代飞跃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武汉大学“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自2009年获国家汉办批准后,以“研发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全球汉语教学”为宗旨,确立了“全球视野、国家平台、武大特色、一流成果”的建设理念,已推出“云资源”等系列产品。
如今,这些产品已漂洋过海来到澳洲、美国、法国、德国的孔子学院和外国人家庭,开始在汉语国际教学和对外文化传播事业中发挥切实的作用。该基地搭建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库、汉语国际教育资源建设标准以及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其他教学产品,得到了国家汉办和有关方面的高度肯定。
2009年,武汉大学文学院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共建了“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被列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十一五”建设项目。该中心将实时监测中国语情,尤其关注有关国家、民生和社会的重大语言问题,开展与中国语情有关的学术研究,并编辑《中国语情》简报,为国家有关决策提供参考。
过去被认为只会“钻故纸堆”的涉古学科专家们也“活跃”起来了。文学院教师在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中大显身手,让我国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源服务当代人类文明建设。资深教授宗福邦带领团队,继推出学术著作《故训汇纂》后,又将推出《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音韵分典》、《古音汇纂》,吴志达教授主持完成了《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陈文新教授主持的大型文化遗产出版工程《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已推出2700万字的第一辑,随后还将推出第二辑和第三辑。
服务社会生活:拓展市场
如今的手机越来越“懂人心”,在手机中输入“牙疼”,手机上就会立马显示牙疼症状,附近可看牙的医院,以及医院的牙科名医。
这种“懂人心”的手机,源自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和广州国笔公司共同研发的“问果智慧平台”。该平台能让手机动态识别用户的需求,实现人机互动。目前,全国使用该平台提供的新搜索技术的手机用户已超过1.5亿人次。
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主任萧国政教授说,语言问题既关系国家战略,又紧密联系人民生活,结合国家和社会需要开展语言学研究大有可为。该中心的专家学者们瞄准理论前沿、应用前沿、技术前沿,把语言学研究成果应用到现代信息技术中,实现了语言学发展的华丽转身。
谈到刚刚拍摄完毕的电视剧《辛亥革命》,从事文艺学研究的李建中教授和冯黎明教授兴奋不已。几年前,他们就通过媒体提出把辛亥革命的光荣历史搬上荧屏的建议。他们从服务国家当代文化建设需要出发,牵头筹建了文艺生产与消费调查评估研究中心,通过大量扎实的调查研究,给文化政策决策者、文化产业投资者、影视艺术生产者,包括导演、编剧、制片方等提供准确的信息,也为观众提供鉴赏的资料。
特别是李建中等教授针对最近十年来的抗战剧进行数据采集,并结合市场进行分析,完成了一份调查报告,对红色经典翻拍,乃至军旅题材剧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赵世举教授说:“任何学术最终都是要为人类服务。如果学术做到只是自我玩赏的份上,就没有生命力,也不是真正的学术。”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礼堂教授透露,该院专家们正在进一步凝练学术研究方向,力争在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社会需求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科学时报》 (2011-05-03 B2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