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乔延菊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4-29 6:2:29
指姿艺术初探
——由传统壁画指姿艺术引发的思考
 
■乔延菊
 
手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劳动生活最重要的肢体,其造型在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情感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手是人类的第二表情器官。而在艺术表现中,指姿就成为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壁画中指姿的艺术表现与传承
 
绘画中的指姿艺术,我们从大量的壁画瑰宝中可见一斑,敦煌壁画则最具代表性。敦煌石窟艺术是在传统的汉晋艺术基础上,更多吸取融合印度佛教外来艺术的营养,创造出有着自己独特的敦煌本土艺术特色。敦煌壁画的内容多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在敦煌艺术中,佛、菩萨的造像是崇拜的主体,也是艺术的中心。故佛教造像必须严格地按印度佛教造像仪规绘制,不同佛像有着特有的手势,在象征佛说的思想意念时,和世俗生活的手势绝不可同日而语,这种特有的手势叫手印。手印,又称为印契,现常指密教修法时,行者双手与手指所结的各种姿势。它代表的是一种固定的公式化造型,具有深刻的道德含义,手印象征着特殊的原力与因缘,有说法印、禅定印、降魔印、转法轮印这几类,这些常见的手印,一般是佛在不同的情况下,佛像所显示的自然姿势。
 
此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敦煌飞天。飞天,是印度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膀、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唐代的敦煌飞天达到了艺术顶峰,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手的造型各异,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无论佛像还是飞天,由于其特定的造型和身份寓意,敦煌艺术手的造型多是固定而缺少变化的。
 
在艺术表现方面,敦煌艺术最早期内容及形式上虽受到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但在中原文化扎根很深的敦煌,便出现了中国式的艺术。佛像的手势各异,形态万千,充分发挥线描的功能,佛像造型有左手指捻中指,手心向下;有造型修长秀丽,轻握拳头;有双手合十跪莲蓬上;有拇指略长,手指纤细这些形象特征,反映出了在早期的社会生活中艺术家的审美特点。
 
敦煌艺术的中后期,佛教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塑造了许多比例准确、衣饰华丽、神态逼真、个性鲜明的完美艺术形象。指姿形态万千,运用线描,线条纤细刚劲,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大多壁画中的指姿会因人物形态需要,灵活绘制,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多表现姿势优美,纤细修长。运用均匀、刚健且富有弹性的细线,有圆润立体之感。手造型多表现出活动的状态,造型比例准确,非常真实、自然、有质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高超的绘画与雕刻技巧。
 
除敦煌壁画,中国的传统壁画资源丰厚,多兴盛于寺观、墓室、宫殿、石窟等特定的建筑环境中,使得这些壁画与传统的梁架式结构和布局样式构成了某种固定的法则,历代壁画本身在内容、形式、技法等方面形成了某种程式化,造就世代传承的建塔模式,至今尚未封顶,缺乏观念创新。在现代兴建的寺观、宗教祠堂壁画仍以佛、菩萨的造像为主,同时出现了许多现代壁画,手的姿势在传统固定的动作公式造型外增加了现代特色。艺术表现上大多仍延续了敦煌石窟壁画中对指姿造型的描绘,手印沿袭自然、庄严的模式特征。绘画技法上,现代寺观壁画中的手印仍然传承了传统壁画的画法,它脱胎于古代壁画,受到了壁画在岁月伤残中的启示,把线与色同岁月融为一体,在现代的寺观壁画中增添了更多的技巧与色彩精妙的变化,更注重功能化、生活化。
 
指姿在艺术多领域中的发展与表现
 
我们说中国传统壁画中指姿千姿百态,各式各样。在中国传统艺术戏曲的表演中,指姿也是戏曲表演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角色需要,运用不同的手势,配合眼、身、步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某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节上,手的动势更是无声的语言。戏曲中指姿的动作、造型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生活动作的提炼、加工、夸张;指姿的运用根据不同人物性格又有不同的运用方法。有年龄、身份、性格、文武之分,因而手势应用就有很多区别。如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演出《木兰从军》中用的是武生指法,多为双指,无名指曲回,拇指贴其指盖上,食指与中指指出。黄梅戏移植剧目《挂画》采用“哑剧”形式和表演手段,在舞台上,演员通过长时间大幅度的形体动作和细致的手势动作去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手动态贯穿在戏剧情节的各种内容中。在手势的运用上,结合不同的戏曲表演风格,形成了同中有异的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手势“语言”。
 
传统壁画指姿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也不乏见到其身影。在民间生活艺术表演中,表演者把各式各样的指姿汇集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表演全部靠手部动作投影的改变,幻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形象,如小狗、蝴蝶、兔子、人物等,不靠任何另外的附加东西去修饰它,这就是我国传统的手影戏。2001年手影艺术正式登上舞台,向大众推广。它把手影、皮影、木偶等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和当前社会流行的动漫结合起来,赋予它们艺术的生命力,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艺术表现主体,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直接表现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手影表演具有极大的艺术张力,形成了现在独特的手影表演艺术形式。
 
除了佛教壁画对指姿艺术的展现,还有大量的石窟佛像造像,如最具代表性的千手观音。“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宝顶山大佛湾南岩有一尊实有1007只手的摩崖石刻造像,人们称她是人间唯一的千手观音石雕像,是天下一绝!大足圣水寺千手观音,有40只浮雕手,100多只阴刻手,就是40种印契,分别代表40种修法。
 
古代艺术家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千手观音的形象,时隔若干世纪,“千手观音”被现代人灵活地展示在现实舞台。在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与心灵的震撼,21个青年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他们借助手语老师来为演员传递信息,用手语告诉演员舞蹈的一招一式,聋哑演员便在“节奏”中摆弄出优美的舞姿,面对那一场景,无论是舞蹈老师的手语还是聋哑演员的指姿表演无疑是现实版指姿艺术的绝美演绎。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指姿作为一种展示艺术的语言,在表现人物思想、行为和传达信息方面日益发挥着其独有的艺术价值。
 
《科学时报》 (2011-04-29 B3 科艺天地)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