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松 李冰玉 许爱珠
走进王玉皞博士的办公室,一种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他给我们展示了精湛的茶艺。他笑谈,因为平时忙于科研,压力也很大,所以休息时喝茶是自己释压的一种方式,也能给整个科研团队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氛围。
王玉皞博士1977年11月生于湖北,现为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员(IEEE Member),以及通信学报,IEEE Sensor Journal 和IET Microwaves,Antennas & Propagation 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科学部同行评议专家和2009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信息科学部汇评专家。
1999年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后分别进入TCL集团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2001年重新回到武汉大学移动通信实验室开始硕博连读,2006年6月完成博士论文《基于实测的移动通信无线信道建模与仿真研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2006年进入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工作,2007年博士刚刚毕业一年的他就很幸运地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随后又作为第二承担人参与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年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以及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港澳台基金各一项。
2008年得到加拿大国家网络中心MITACS项目资助,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室做访问教授,2010年得到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项目资助,在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王玉皞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无线传感网络和移动蜂窝网络中的电波传播工程应用、卫星导航与定位以及多维信号处理等。近期在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柔性引进的加拿大梁季怡教授指导下,拟在南昌大学筹建认知传感研究小组,主要开展以信息处理为中心的网络相关技术研究,从全新角度将传感器网络视为一个包含传感器、硬件平台、处理模型、通信基础的多组件系统,使之具有动态自适应的能力,普适于各种复杂应用环境,进一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使之适用于局部多尺度高分辨的环境信息监测、利用研究和服务体系,技术目标层面希望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专用传感器器件,以及上下文有意识的传感和通信、动态频带共享、网内信息处理、同步的拓扑管理和信息管理等领域有所突破,希望在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共青数字生态城市建设中有所作为。
目前,团队科研成果涉及适用于局部复杂环境应急通信中的自组网MESH系统,以及快速部署型实时湿地环境高清音视频监测分布式系统,并与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进行高速公路浅层病害、隧道和桥梁隐患勘测等领域的合作研究,还与江西本地军工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他还积极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相关实验室建立了合作,为江西的数字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不懈的努力。
王玉皞博士学习阶段形成的良好习惯让他受益匪浅,南昌大学提供的通信科研平台又促使他产生了一些好的想法。他开始鼓励更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加入到研究团队中来,目前参与他的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多达40名。这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又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实践。
王玉皞说:“实践、实践、再实践是我的原则,要大胆让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发现问题,让学生融入团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认同团队理念,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室的一位同学告诉我们,王老师和他们一直是朋友关系,不仅在学习和科研上是好搭档、好老师,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也都愿意和他交流。
2009年12月,王玉皞带领07级计算机系本科生李东、胡琳丽和肖迪以“基于C/S构架的手机二维码票务系统研究与火车订票系统开发”项目,获得全国高校“创意 创新 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全国二等奖。2010年5月,王玉皞又带领本科生李东、胡琳丽、刘翰月、吴云和刘健以“E票E求”项目获得中国互联网协会建行“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
他的许多学生毕业后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还有一部分留校继续深造。王玉皞欣慰地说:“我们真诚希望能利用现在好的科研条件和团队氛围努力培养好学生,这也是我们的追求。”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这也正是这位年轻学者最大的心愿吧!
《科学时报》 (2011-04-29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