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能预测未来吗?》,[加]大卫·奥雷尔著,黄杨勋译,海南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定价:32.00元
在气象学家眼里,天气只不过是气体流动;在生物学家眼里,人体是生物化学;在经济学家眼里,经济是货币。但是,天气、人体、经济到底有何能耐,让科学家手中的“水晶球”——预测未来的科学模型都无法准确捕捉到它们?我们是否会一直看不清未来,在下次经济危机或财富机遇来临之际,表现得冲动而盲目?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加拿大著名科学家大卫·奥雷尔写作《我们能预测未来吗?》的目标。
□本报记者 杨新美
质疑科学家手中的“水晶球”
在《我们能预测未来吗?》中,加拿大著名科学家大卫·奥雷尔试图对预测学进行预测,并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探讨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科学能否预测未来?他从古希腊的预言家谈起,讲到文艺复兴以后天气预报的兴起,最后,聚焦于天气预报、股市分析和流行疾病预警这三大部分,探讨人类是否有能力预测未来的重大气候变异、经济崩溃和流行性疾病的发作。
有趣的是,开篇并非直接给出答案,奥雷尔似乎不着急释疑解惑,而是从科学史中剥离出了一些流传已久的预测学历史,讲述了一个个故事。如毕达哥拉斯曾给数百名弟子所授的晚课中有一项就是预测未来,并给弟子们传授多种预言方法,如观察动物的内脏,或聆听神谕。他不仅能够预言日食、月食、作物收成和地震,还能以数为卜。由此毕达哥拉斯学派派生出了数值预报学,并由希腊人发扬光大。进入欧洲中世纪早期的黑暗时代后,数值预报学停滞不前,数百年间毫无建树。如在大部分的历史阶段,学者既占星又预言天气,而17世纪的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就是以这种方式支付了自己的大学费用,并以此维系了他大半生的生活。
科学预测是否能帮助我们脱离困境呢?如果它不能指明世界的未来究竟是何走向,那么它能不能帮助我们预测自己未来的健康状况,或在驰骋股海时助我们一臂之力?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进行预测的。因此,在第二篇章《现在》中,奥雷尔从天气、健康和财富领域剖析预测实践,并细致地描述了以预测为生的科学家们目前运用的技术。
最后,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来看看这些分散的支流是如何经过对这个星球的长期预测后归入大海的——本书也将在提出对2100年的预测时达到高潮。
出版本书的海南出版社编辑任建成说,《我们能预测未来吗?》一书还是想让读者更理性、更科学地看待“预测”,所以这本书基本上没有谈到一般传统的西方占星术,更多的是从实际上讲预测,包括科学预测学等。
预测学占卜的主角
在《我们能预测未来吗?》一书中,奥雷尔“占卜”的对象是天气、健康和经济这三者的未来。
表面上看起来,每日的天气预报与疾病或经济的预测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但奥雷尔肯定地表示,这三个领域是紧密相关的。如2005年8月,飓风卡特里娜横扫墨西哥湾,淹没了新奥尔良州的大片土地,并冲倒无数炼油厂时,它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了“9·11”恐怖主义袭击。今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随后所引发的“并发症”——福岛核泄漏问题更是证实了这个问题。而全球气候变暖也正是一个成因复杂并具有多重反应的问题。
“这三种类型的预测拥有共同的历史,运用类似的方法。”奥雷尔在书中写道。这三个科学预测的主要领域如同手足,一起成长,共享DNA,并表现出相似的特征。了解其中一个,就对掌握其他两个有所帮助。
1875年4月1日,在伦敦《泰晤士报》上,由发现反气旋的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筹办的第一份报纸气象图面世。而自高尔顿时代开始,科学家们就花费了巨大力气致力于研究未来的天气、健康和财富。
在过去的50年中,天气预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数十亿美元的产业。它为媒体提供最新的天气预测情况,农业、交通和保险等看天吃饭的产业也信赖它的资讯。
从生物学来说,人类基因计划将所有的人类基因编入一个巨大的基因库中,其中有个目的很明确,即是为了预测遗传特征和控制遗传疾病。
还有很多人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充满无限诱惑、上万亿美元滚滚流动的财经市场的走向。世界各地的公司、政府和大学,以及实力雄厚的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雇佣了成千上万的经济学家,为的就是预测经济事件的发生。
“现在,科学家们使用数学模型来预测。”任建成说,他们采用了大量的方程式,模拟空气和水在大气中的流动、物质在人体内的循环、货币在经济中流通的情况,以此“占卜”未来的模样。
实际上除了上述几点,对天气、健康和财富的预测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奥雷尔说,科学家们用显微镜窥视生命的最小形式,利用粒子加速器撞击原子分析物质的结构,或借助望远镜跨越空间、回溯时光,观测遥远星河的形成。而在这些领域大获成功的同时,他们对未来的洞察力,仍显得模糊不清、晦涩不明,因此他们的预测总是误入歧途。
科学预测何去何从
“现有的大量数据表明,下一个冰河时代的第一阶段可能不久就开始,就在未来几年内——而过渡时期季度恶劣的气候状态已经开始了”,这是拉里·埃夫龙曾于1988年在《世界末日:冰河时代即将来到,我们该如何阻止它》中阐述的观点。可实际上随之而来的全球变暖的问题颠覆这一说法,同时带来了新的严峻局势。
“在床上喝着早茶,伦敦的居民可以通过电话订购全世界的各种产品,并且这些商品会如期所盼地及时地出现在他家门口;在同一时期,他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在世界任意角落的自然资源和新企业上投资,获取财富,并且不用劳累,不用任何麻烦,就能分享到这些投资预期的成果和利益”,这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1900年左右对互联网商务的预测。
在《我们能预测未来吗?》一书中,奥雷尔列举了一个个诸如此类堪称历史上伟大的预测,以此证明数值模型中的未知参数数目太多,使得预测总是误入歧途,“水晶球仍然黑暗无光”。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还需要依赖这个科学家手中的“水晶球”?奥雷尔在书中给出这样的积极响应,“即使模型无法准确预测,它们仍然是了解地球、假设未来景象和教育决策者与大众的实用工具。全球变暖的科学研究以及裂开的冰山的景象突出显示了正在气候系统中发生的变化,并引发了可能产生什么后果的争辩。同样,疾病散播模型已有助于将人们的注意力放在全球性流行病可能产生的后果上,而经济模型亦证明人类同生物圈中其他各类生物的关系是互相依赖、唇亡齿寒”。
奥雷尔似乎在暗示我们,虽然数值模型的结果会与现实情况有所偏差,然而仍然有可取之处。
预测有两种类型,第一种,与总体功能有关,并用来发出通用警报。而第二种类型则涉及未来具体某方面的预测。“有些预测依然可行。”奥雷尔说,数学模型更适用于第一种,更有价值。任建成也表示赞同作者的这一观点,如50年以后天气温度上升2度等所预测出的大趋势可以作为参考,以帮助我们提早作出应对准备。
除了相信“水晶球”的预测外,奥雷尔指出,科学家们还需要改变预测的方式。预测是一种全局性的把握。未来的天气、健康和财富取决于相互之间的影响,并且必须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以此来作预测。
《科学时报》 (2011-04-28 B2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