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蔼乃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本报记者 钟华
4月23日,正是世界读书日,在北京市中关村图书大厦5层多功能厅,科学出版社主办的“与科学有约”系列讲座特邀请北京大学教授马蔼乃,为到场听众作了题为《迎接第二次文艺复兴、学习钱学森科学思想》的学术报告,同时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
钱学森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70年的学术生涯由三个阶段构成:世界一流的技术科学家、世界一流的航天发展战略家、从工程技术走向科学论的世界级科学大师。马蔼乃说,大家对钱老前两个阶段的贡献了解得比较多,但是对他第三个阶段的成就却知之甚少,因此,她主要从这个角度着重介绍钱老晚年专心从事的“宏观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从工程技术走向科学论过程中的理论创新——这一具有钱学森风格的现代科学技术思想。
钱学森肩负起了历史发展的使命
马蔼乃从古希腊文明说起,她提出:古希腊文明的特质是形式逻辑,文艺复兴时期的特质是复兴古希腊文明,古中国文明的特质是辩证思想。
古希腊文明时期先后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几位伟大的科学家。而文艺复兴时期有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的伽利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有哲学家黑格尔;有把社会学称科学的马克思和把自然哲学称自然科学的恩格斯;还有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而古中国文明出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
马蔼乃说:“当前我们正处于二次文艺复兴,其特质是复兴古中国文明。中国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引起世界的二次文艺复兴,也就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复兴古中国的文明。”
“文艺复兴的时代,那时的西方世界将科学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最为典型的是莱布尼茨提出‘理由充足率’,复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从而形成400年来,自然科学中‘充分必要条件’的求证路线,这实际上是‘一义序’或者称为‘二分法’的思维,还原论的形式逻辑,400年来一直统治着科学。”马蔼乃说,“而事实上,中国传统的‘易’、‘儒’、‘道’、《黄帝内经》,讲的是‘二极序’或者称为‘一元论’的思维,整体论的辩证法。中国人熟知辩证法,如何将辩证法上升到辩证逻辑,如何将复杂性科学从哲学中提炼出来,发展辩证数学,能与400年来的科学技术并驾齐驱,甚至更高一筹,这就是第二次文艺复兴的核心问题。”
而钱学森就是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大成智慧者。钱学森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近30年,共有10册手写书信集,发表了3000余封信,组织各类专家咨询、定期讨论与研究。
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几乎囊括了人类的全部知识和经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学、博弈论、运筹学、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工程,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理论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系统工程,建筑科学,文艺理论、文艺创作等等。
马蔼乃介绍,在20世纪50年代,学科分类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两大类,自然科学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科有: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
而20世纪80年代,由钱学森在原来分类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完成了现代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数学、力学、天文、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理科);工程技术:材料、能源、建筑、化工、水利、农业、林业、医学等(工科);交叉学科:物理化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交叉);社会科学:经济、政治、法律、军事、社会、管理;人文学科:哲学、美学、人学、文学、逻辑、心理、伦理(道德)、历史、教育、宗教。从学科分类逻辑上来分析:力学,是自然科学基础;经济,是社会科学基础;历史,是人文学科基础。钱学森的现代科学体系包容了原有的“分类体系”。
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方案
钱学森认为,大成智慧教育应该是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有了这样的基础,用一周的时间就能掌握新的专业。
如何达到这样的水平呢,钱学森对中国的教育作了全新的设计。公民义务教育可行性研究:4~12岁为初级教育,13~17岁为中高级教育,18岁进行社会实践,写论文,应该达到硕士水平。
马蔼乃解释说:“大成智慧教育与大成智慧者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大成智慧教育,可以为许多学子打下可能成为大成智慧者的基础。大成智慧者的产生,首先是社会的需要;其次是求学期间的环境,是否得到大师、名师的指导;最后是个人的素质与努力。追求学问,第一是知识的积累,第二是智慧的跃升。知识的积累是自己可以努力获得的,智慧的跃升不是追求可以得到的,而是‘有意练功,无意成功’,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达到的。一个人能够得到智慧的提升,最后成为大成智慧者是少数,但是随着社会思维载在信息网络上,将会有较多的人能够达到大成智慧者的高度。”
《科学时报》 (2011-04-28 B2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