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张林 郑金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4-26 21:13:55
树立平衡发展理念三江源探索新型生态产业模式

 
□本报记者 张林 郑金武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6年来,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并取得初步成效。截止到2010年底,通过实施退牧还草、黑土滩综合治理等21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1.5亿元,实现退牧还草4936万亩,黑土滩治理75万亩,沙化土地防治47万亩,生态移民10733户。
 
记者从4月24日举办的“三江源的新希望——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平衡发展暨玉树灾后生态重建实践论坛”上了解到,该工程的实施同时带来明显的生态效益。三江源地区主要湖泊净增加了425平方公里,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79平方公里。扎陵湖、鄂陵湖较2007年水体面积增加了31.76平方公里和49.07平方公里。曾经有千湖县之称的玛多县再现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
 
本次论坛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中共青海省委员会主办,青海省玉树州政府、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承办。论坛从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与经济、生态与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设置议题并展开深入探讨。国务院有关部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实践和支持机构,以及相关企业和社会机构参加论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论坛致辞中指出,未来三江源的发展,应该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入以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为基础的,兼顾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新型发展模式。外部支持与内生动力对三江源的保护与发展同等重要。
 
局部生态显著改善
 
青海省发改委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程副总监崔万新在论坛上介绍,截止到2010年底,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共计下达投资40.8亿元,占75亿元总投资的54%,累计完成投资41.5亿元。
 
工程项目完成退牧还草4936万亩,黑土滩治理75万亩,退耕还林10万亩,封山育林234万亩,沙化土地防治47万亩,建设养畜19810户,生态移民10733户。同时推广新能源30421户,解决了40229人的饮水困难。目前,能源建设、森林草原防火、鼠害防治、小城镇建设、生态移民工程已完成规划任务。
 
针对移民安置工作展开科技培训,共培训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5246人,培训农牧民18585人,转产农牧民5468人,建立和培育示范户868户。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创收能力得到初步提高。
 
在生态保护方面,除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局部得到改善外,增草效果十分明显。2005~2009年,通过退牧还草、封山育林、鼠害防治、黑土滩治理、沙漠化治理、水土保持、人工增雨等措施,各等级覆盖度草地面积平均值与2003~2004年相比,中高覆盖度草地面积逐年增加,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9524平方公里。草地沙化防治面积平均提高23.2%,黑土滩治理面积覆盖度由20%提高到80%。退牧还草围栏内草地覆盖度达到90%,平均每亩新增草300公斤。
 
三江径流增加,增水效果明显。2004~2009年,长江源每年向下游供水新增44.6亿立方米,对下游供水能力明显增强。2006年,三江源区出境水量为412亿立方米,到2010年出境水量超过700亿立方米,均为优质标准。
 
该工程的实施同时带来较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当地牧民通过参加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增加收入,仅参加鼠害防治工程的牧民就达5万多人,占总劳动人口的65%。生态移民和小城镇建设的推动,使移民社区的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就医难、子女上学难、行路难、用水难和用电难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为了有效解决生态移民的生计问题,积极推动后续产业发展,青海省政府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移民创业资金,并启动15个后续产业项目,部分地区发展牛羊育肥、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产业已初具成效。从2009年开始,省政府每年下达资金3908万元,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困难群众进行生活困难补助,并提高了生态移民家庭取暖及生活燃料补助的标准。
 
“十二五”将建国家生态保护实验区
 
青海省北有祁连山,南有三江源,东有黄土高原,西有柴达木盆地,中间是青海湖。其生态建设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三江源和青海湖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黄土高原已列入《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10—2030年)》范畴,并开始实施。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青海省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同时柴达木盆地的生态治理也在有序推进。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吴晓松在论坛上介绍,目前三江源“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尚未正式启动,但总体思路仍将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能力为支撑,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吴晓松表示,国家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推进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设,完善生态保障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治理工程顺利推进和农牧民增收的双赢。
 
同时,加快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进度,争取再用3年时间完成整个规划任务,并实施启动二期工程的编制工作。引导人口适度集聚和合理分布。
 
在后续产业发展方面,“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扶持生态畜牧业,积极发展养殖大户,建设畜牧业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利用藏羚羊和牦牛资源,重点扶持生态产业;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优势,发展森林、藏传佛教等特色旅游项目;开发中藏草药资源,对冬虫夏草、藏药、蘑菇等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江源地区牧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劳动技能,职业渠道窄,难以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作,未来加大对生态移民的劳动技能培训,促进牧民自主创业,将成为支持重点。地方政府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扶持政策,促进小商店、小加工厂、小修理部等分散零星项目的发展。
 
此外,国家将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该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玉树灾后重建上“两大台阶”
 
去年“4·14”地震,玉树32.3万人受灾。地震发生以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相继展开。
 
玉树州委常务副书记文国栋在论坛上介绍,2010年,玉树州完成投资50亿元,1600多套农牧民住房全部开工,所有农牧民将于今年9月入住新居;城镇居民住房开工率达60%,今年将全部开工。城镇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按要求,2012年3月1日前,玉树全国各地借读的学生将全部返回学校上学。今年,玉树州将完成投资150亿元,争取完成200亿元。
 
玉树重建也被纳入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范畴。记者了解到,2010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在玉树州实现投资32141万元,完成包括沙漠化土地防治、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生态移民、移民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在内的一系列工程项目,有利地促进了玉树灾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步伐。
 
玉树震后,中央提出“人民生活上大台阶,生态建设上大台阶”的重建目标,如何科学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尤其是实现保护生态、平衡发展,使当地人民从生态保护中受益,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据悉,为了给玉树地区灾后重建和保护提供更为强有力的支撑,今年,国家下达的4亿元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投资中,玉树投资达2.7亿元,占总投资的67.5%。
 
《科学时报》 (2011-04-27 B4 区域 产业)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