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给力,又给钱 |
——中关村举办知识产权支持政策主题沙龙 |
□本报记者 张赋兴
为了配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落地,政府各个部门均推出了相关的鼓励与扶持政策,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推进计划与保障措施。作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全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关村一直高度关注知识产权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为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政府部门的支持政策,同时让各政府部门了解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的需求,中关村管委会近日特别邀请了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与相关企业进行了主题为“知识产权政策助力企业成长”的互动交流,对政府部门今年的工作思路及政策支持方向进行了解读。
企业踊跃申请商标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驻中关村办事处自2009年11月5日设立以来,一直全力服务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着眼于企业需求开展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今年4月19日,商标局驻中关村办事处已受理各类商标申请达19267件。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驻中关村办事处副主任张万新在会议上介绍,下一步,办事处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与商标申请有关的宣传与培训工作。
二是根据企业主体的不同需要,对其商标申请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对于一些有特殊需求的企业,在必要情况下将采取一对一的指导。
三是深入挖掘政策资源,将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用好、用足。
三大支撑体系支持企业形成专利战略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一直致力于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工作,该局产业促进处副处长黄显智在会议上介绍,产业促进处下一步将重点打造三大支撑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形成专利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
首先是企业培养体系。自2004年开始,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产业促进处推行企业专利试点工作,挑选适合企业对其进行公益培训,引导企业规范管理。截至2010年,已有2411家试点单位通过评选。
此外,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产业促进处还进一步遴选了一批同行业领先企业作为专利示范企业,辐射带动其他企业增强专利意识。目前,已有前三批80家企业通过评选成为专利示范企业。今年3月,第四批专利示范企业的申报工作又已展开。
其次是区域促进体系。重点开展知识产权托管,引导优秀机构为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并推动有基础的企业进一步规范专利管理工作。目前,托管工程已经进入了北京市的五个区县,三个高新技术园区,共有1500多家园区企业享受到托管服务。受托园区近年来专利申请、授权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平均增长率超过70%,部分企业实现了专利申请零的突破。
最后是产业助推体系。主要是以指导北京市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成立知识产权联盟的形式开展工作。
黄显智介绍,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眼下正在集中力量打造知识产权标杆企业,力争在北京培育出像中兴、华为一样的专利强企。
中关村将加强支持指导
中关村企业以创新型企业居多。虽然企业普遍具有很高的创新热情,发展过程中对知识产权也较为重视,但由于外部综合因素的影响,仍然没有形成像中兴、华为一样的专利强企。
中关村管委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处副处长程姬介绍,近几年来,中关村自主知识产权年增长量为每年1000多件。
2010年,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量14806件,占全市总量的25.8%,占全市企业申请总量的48.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128件,专利授权量8834件,同比增长38.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90件,占专利授权总量的32.7%。不过,目前近2万家中关村企业中仍存在一些“零专利”企业。
她介绍,中关村下一步将统筹各方力量、完善基础工作,围绕未来园区的重点发展方向,加强对企业的培训指导。
同时,中关村将加大对企业申请国际专利的资助力度,并加强对“专利大户”的资助。针对企业国际专利申请情况,中关村可能根据专利申请国别分别进行资助;针对企业国内、国际专利申请总量,中关村提供的最高资助总额可能会有所增加。
对于“零专利”企业,其所取得的前五件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中关村将给予每件最高5000元的资助。
在政府部门领导介绍了有关支持政策后,许多企业代表还就自身关心的一些问题与领导们进行了交流。
会议主办方表示,此次沙龙活动是为“4·26”知识产权日进行的一次前期热身活动,中关村接下来还将就企业如何加强知识产权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容举行系列活动。
《科学时报》 (2011-04-27 B2 园区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