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4-26 21:13:55
Living Lab:打造“北京服务”
 
进行服务创新,打造“北京服务”,是未来北京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寻找适合服务业创新的方法方面,北京还有未达成的目标——“很多传统的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和创新设施,都是围绕制造业的需求设计的。究竟什么是服务创新的抓手,一直是一个创新方面的理论难题。”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纪阳在其《北京推广应用Living Lab创新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中如此表述。
 
Living Lab作为一种基于实际生活环境、以人为中心、用户参与创新全部生命周期的创新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服务、一种创新生态环境、一种开放式创新系统,为服务业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该课题重点研究了芬兰大规模创新生态环境的建设模式,分析其模式和运营特征,总结其创新方法。纪阳指出,在西方发达国家,Living Lab正在快速发展并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Living Lab的模式尽管是舶来品,但比较契合北京当前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将对北京的服务经济起到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用户驱动的创新生态系统
 
Living Lab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在欧洲得到迅猛发展。据欧盟项目官员Olavi Luotonen给出的定义,Living Lab是建构未来经济的一种系统。在这里,以用户为中心的、基于真实生活环境的研究和创新,将成为设计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型社会结构的常规手段。简而言之,Living Lab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用户驱动式开放创新的建构模式。
 
纪阳认为,Living Lab是一个由用户驱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其所依托的是用户生活、工作、学习、玩耍和娱乐的真实的生活环境。在传统实验室中,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为了满足他们认为的市场需求去研发新的技术、服务和产品,但很多需求并非是有形的,或者是仅靠技术驱动就能够解决的。区别于传统的研究实验室,Living Lab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由用户共同创造、实验、测试新的想法、产品和服务。
 
Living Lab具有开放、规模大、价值链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公众参与度高以及技术、产品、服务的商业成熟度高等特点。最终用户进入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大规模测试和设计环境中,从而成为价值的共同创造者。正因如此,在推进研发与市场接受方面,Living Lab能够为与应用情境、用户相关的研究提供比传统方法更加准确的观察。
 
同时,用户的参与也能有效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及成果的产出,因为用户了解真正的需求,用户的多样性也有益于创意的多元化,而用户对自身潜力的开发本身就是创新的不竭源泉。
 
打造“北京服务”
 
Living Lab在欧洲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引入Living Lab创新的模式和方法。目前,中国大陆共有3个Living Lab网络成员,分别是北京邮电大学发起的移动生活俱乐部(中国)、中国天津Living Lab和中国移动通信公司Living Lab。
 
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是全国创新要素最集中、创新成果最丰富的城市,在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理应走在前列。北京市科委对Living Lab的理论和方法一直比较关注,多次组织进行立项研究。
 
纪阳指出,就具体推进领域而言,Living Lab更加适合服务业创新,因为服务业创新是一个不断弥合需求与供给的多主体参与的过程,离开用户的参与就无法获得成功的创新。在国外,Living Lab在智慧城市、工业设计、智慧校园、智能关爱、低碳节能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运用,推进的成功率较高。在北京,这些领域也是推广Living Lab模式潜在的重点领域。
 
在推进路径方面,应当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打造“智慧北京”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北京发展建设“世界城市”,应当与世界各地的城市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开放群体中发展。Living Lab模式是一个国际化的创新模式,Living Lab组织也形成推动了世界智慧城市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讲,结合北京自身特色与自身需求发展Living Lab,与多种创新方法有机结合,并与国际进行合作、交流与互动,是北京发展推动Living Lab的一个重要模式,也是一个特色模式。
 
“十二五”期间,北京将打造 “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这为Living Lab的推进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以Living Lab为代表的开放创新模式,本质上是期望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创新生态系统,助力政府带动社会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让更多的企业和市民能够从创新生态系统中获益,形成有效的产品和服务。
 
《科学时报》 (2011-04-27 B1 区域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