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徐立明 胡萍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4-25 22:36:20
堂堂溪水出前村
——访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沈鲁
 
□本报记者 徐立明 胡萍
 
“年轻、帅气、亲切”是沈鲁副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
 
一身休闲装扮,稳重而亲切,指间两枚独特戒指的搭配,又不失局部时尚跳跃感。这样一身装扮跟想象中致力于科研的老师相距甚远,让人充满了好奇。在接下来的采访中,侃侃而谈、至善存真是沈鲁博士给人最深刻的记忆。
 
“学术江湖派”
 
从南昌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到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回忆起当年的求学之路,沈鲁认为他迄今的科研架构有赖于三次重要转变:一是从现当代文学到影视艺术的转变;二是从影视艺术到影视传播的转变;三是从影视传播到影视文化产业的转变。“我这个70后,更多的是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出发,也许在方法论上还有待完善,但每次面对丰富多变的研究对象,面对丰富多彩的传媒现象,总是不由自主一次次游走在交叉学科的边缘,有点随心所欲,有点天马行空,我虽身处学院体制内,却总觉得自己是个江湖派。”
 
文学艺术对于沈鲁来说,也许是一块曾经失落的出发地,但他在科研工作中的每一次转变,又似乎一直在试图寻觅自己学术生涯的内在脉络。他说:“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往往不一定会显示太多的功利价值,它所关注的是独立的人格价值、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终极关怀。作为该领域的学者,在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时,又总难以将一份更为淳厚的人间情怀挥去。如果可以始终保留一份最贴切的人的真实感受去描绘自己熟悉和热爱的现实问题或学术命题,我愿意做永远的‘江湖派’。”
 
“游学积极分子”
 
沈鲁常开玩笑说:“人家忙着留学海外,我们没条件,只好游学于国内,游学于校内。”沈鲁把“游学”解释为,这是一种强烈的与人文社科领域内的各个学科门类、各个专业方向展开对话与交往的主观意识。“读书,我崇尚博观而约取。我喜欢与不同专业的人对话交流,我认为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碰撞能开拓思维,让我在科研中迸发出新的火花。”
 
2010年获批并正式启动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文化产业战略视野中的媒介品牌建设研究:以影视产业发展为个案”,从文化产业、艺术经济、媒介品牌的复合视角,努力探询在国家文化产业的核心层面影视媒介作为一种特殊视听文化产品在品牌构建与品牌传播方面的基本特质,透视中国影视媒介品牌建设对于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实践的特殊意义,在研究方法上综合了传播学、产业经济学、影视媒介学、艺术学、市场营销学以及文化研究等等。这也许正是“游学”的主观意识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的一种表现吧。
 
“昌大二次创业的受益者”
 
从青山湖校区到前湖校区,南昌大学承载了沈鲁难忘的求学时光,也开启了他执教生涯的旅程。沈鲁对于南昌大学充满了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他说:“自周文斌校长提出‘二次创业’以来,学校风貌为之大变,步入了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期,而我也是学校‘二次创业’的受益者。” “近年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青年项目立项数的增加、资助经费的递增对于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鼓励我们申报项目,启动配套资金,也体现了对人文社科建设的重视。”
 
目前由沈鲁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果。在问及今后的科研计划时,沈鲁说:“不复制别人已有的观点,不重复自己先前的研究成果,走富有时代特色的个性化研究道路……在传播学和社会学的接洽处找寻新项目,在媒介与社会关系等方面探讨新的课题是我下一步的计划。”
 
提起学生,沈鲁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学生喜欢跟我聊天,喜欢问我如何学习,我总是跟他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研究,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很重要。”
 
工作之余,沈鲁喜欢阅读人文历史类书籍,写写博客,发发微博,乐于在随性而自由的生活里寻求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意义。
 
在沈鲁的博客里有一首他倍加推崇的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首南宋杨万里的《桂源铺》七言绝句,也许可看作是他为人与治学态度的真实写照吧。
 
沈鲁,男,1978年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2003年获南昌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舞蹈与表演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影电视艺术传播、影视文化产业、艺术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艺术委员会会员、江西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主持国家级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已出版理论专著1部,参编论著3部,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科学时报》 (2011-04-26 A2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