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下肢缺血的病人里,90%以上都是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的,这也是中老年人中常见的疾病,在北京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有8%~16%有肢体缺血症状。”这是近日在京举办的下肢动脉高级培训班上,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陈忠教授发出的警告。
近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陈忠指出,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在全部疾病致死类里占前三甲里的二层,是造成人类死亡的头三类因素,除了癌症,其他都与动脉硬化直接相关,比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同时,下肢缺血90%是由动脉硬化引起的,所以很多下肢缺血的病人同时患有很严重的冠心病和脑血管病。
据资料显示:下肢动脉是较粗大的血管,负责向下肢组织供应血和氧。如果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改变,就会在血管壁上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并会逐渐使血管壁增厚、内膜变粗糙,从而使血液在流通时不顺畅。一般来说,轻度下肢动脉硬化不会影响血液供应。而中、重度动脉硬化往往会造成相关组织缺血、缺氧,病人常感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久而久之将出现静息痛,进而造成缺血性溃疡、坏疽等症状。如硬化了的下肢动脉有粥样斑块或附壁血栓脱落,可随血流阻塞其远端的动脉血管,造成肢体急性缺血的症状,不及时治疗将会致残或危及生命。
陈忠教授特别提醒,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发生在“三高”人群中,同时老人发病率大过年轻人,所以,男性在50岁以后,女性在绝经期后都应该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因为此病早期没有任何表现症状,通常会被人们忽视,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则表示血管已有明显狭窄或闭塞,必须到医院进行积极治疗,否则很容易引起严重后果。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案,陈忠认为早期应首选生活方式调节和药物治疗,中晚期病人应选择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旁路搭桥手术或血管腔内治疗两种治疗方案。其中血管腔内治疗包括内容很多,主要有球囊扩张、导管溶栓等内容。传统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主要指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施行PTA可以明显缓解症状。国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年的一期通畅率在60%~80%,二期通畅率超过80%,保肢率在70%左右。
下肢动脉高级培训班将围绕下肢动脉硬化缺血性疾病的血管腔内治疗进行全面深入探讨,包括血管腔内治疗的入路选择;围术期及长期的药物治疗方案等内容。培训班还讲解了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疾病的危害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并发展更多从事血管腔内治疗的医生。(李惠钰)
《科学时报》 (2011-04-22 B2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