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4-20 14:10:15
众说纷纭 三网融合

 
近日在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CCBN2011展上,三网融合成为了主旋律。今年的CCBN2011以“推进三网融合,共享广电未来”为主题,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家参展企业和机构将参加此次展览。多家厂商与相关部门的领导或者专家,针对三网融合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田进:
 
三网融合不是三网合一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田进在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11主题报告会上表示,“三网融合不是网络的相互替代,不是三网合一,而是三张网络在业务上的融合。”
 
田进对三网融合的意义、国外对三网融合的推进经验以及国内对三网融合推进坚持的五项原则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表示,三网融合不是网络的相互替代,不是三网合一,而是三张网络业务上的融合,他表示,基础网络将长期存在,三网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今后的工作重点,要加快体制创新,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加强台网联动,探索三网融合的有效形式。
 
中广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唐明光:
 
八成机顶盒无法满足三网融合需求
 
中广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的唐明光教授表示现有的电视机顶盒中80%的产品将无法满足三网融合的需求。而另在CCBN展会上,更多配有智能操作系统的多功能电视机顶盒产品已经开始展出。
 
唐明光教授表示,现在已经不适合继续选用窄带回传方案,EoC技术已经逐步成熟,WiFi和降频WiFi价格持续降低,如果做成内置RS232及USB接口机顶盒模块价格将与原有窄带的机顶盒相当。
 
据了解,现有居民安装使用的电视机顶盒,其研制时期主要处于IPTV尚未成熟,WiFi方案并不完整的时期,所以多数机顶盒使用了窄带EoC的技术,且当时的窄带EoC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所以目前已经入户的80%的机顶盒均属于窄带EoC产品。此外,IPTV目前已具备一定规模,并在欧美造成了有限电视用户数的下降,单纯的节目点播已无法和网络电视相抗衡。目前,诸多支持IPTV及多种功能的新一代电视机顶盒已经开始在CCBN中展出,并开始走向市场。
 
“电视机顶盒应该向手机一样,2~3年一次更新换代,这样才有发展。”唐明光教授对于机顶盒的发展表示道。
 
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邹峰:
 
三网融合带来产业链巨变商机
 
国务院去年公布了关于三网融合的具体方针和计划以来,业内很多通讯行业企业加入了广电行业,原来传统的通讯行业制造商都转过来了,像国内的华为、中兴、大唐、大唐电信,甚至包括在中国注册的UT斯达康,国际上的如西门子、上海贝尔等。这说明三网融合对广电行业是一个大事,对我们国家的IT领域也是一件大事,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多家厂商的重视,三网融合确实也给大家带来了发展机遇。
 
三网融合首先带来的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广大的用户。三网融合,从这字面上理解就是,广电、网络、电信3个网中,每一个网上都能跑现有三网的业务。这是我对三网融合含义的理解,而非将三网合并成一张网。
 
大家知道,传统的广电是单向的,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双向化改造,大概有48%的网做了双向网的改造,现在还有50%多的网络需要改造,这就是非常大的产业链。
 
同时,因为三网融合带来了很大的一场革命,包括我们的前端、终端、传输设备等,都来适应三网融合变革的要求。这不仅是广电要适应,传统的通讯领域也要去适应变革的要求,这个就会在IT行业产生巨大的产业链,有一些院士们分析,三网融合可以带来上千亿的产值,所以说三网融合不光是给企业增加很大的收入,同时也为广大的用户带来很大的方便和实惠。
 
同洲袁明:
 
三网融合要打造强势客厅文化
 
深圳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明表示,三网融合要打造强势客厅文化,通过三网融合带动手机、电脑等高质量、高清晰的视频,三屏互动业务。
 
袁明认为,有线与电信真正的差距不仅在技术、产品、市场,更在于观念、思维模式、运作思路,三网融合时代下广电企业需要变革转型,才能迎接挑战。
 
“有线网络目标应该定位以视频为核心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强调区域优势、局部优势、个性优势,特别是要强调我们的特定文化优势,有线网络的文化在客厅,一定要牢牢发挥我们客厅优势,通过三网融合带动手机、电脑等高质量、高清晰的视频,三屏互动业务。”袁明表示。
 
袁明介绍说,同洲电子将重点展出数字电视智能一体机、智能机顶盒、“甩Phone”手机等产品,其中,“甩Phone”采用Andriod2.2系统,加载“甩信”功能,可以通过“甩”,可以实现手机、电视之间相同信息的断点续传与跨屏转移,实现多屏互动。
 
电信专家付亮:
 
三网融合只欠政策东风
 
三网融合提出几年了,2010年1月,国务院明确了试点安排。不论在此进程中遇到了多少困难,进展多么缓慢,设备、解决方案、传输、终端、播控平台等产业链厂商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在广电行业展会上,不提三网融合、三屏互动,就跟不上形势了。
 
现在,所有主流通信设备商都积极进入广电市场。华为、中兴、普天、爱立信、摩托罗拉、上海贝尔、UT斯达康、思科已经成了主角,手机厂商、电视厂商也都不局限于一个终端,而是朝综合解决方案延伸。换个角度看,不管三网融合进展如何,设备商已经统筹兼顾,缺一不可了。
 
同时,小企业数量明显减少。历年广电展小企业都比较活跃,总体看,此届参赛数量减少,这不排除随着互联网、电信网的快速发展,小企业不参加展会也能很好地销售产品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是,随着广电数字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以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形式提供,由于产业链拉长,小企业与广电系统的直接接触开始减少。
 
目前,CMMB进展顺利,NGB还停留在解决方案。各地CMMB布点大都已经完成,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已在积极推进,大量的终端企业纷纷涉足,进展明显。NGB过去一年进展缓慢,我个人认为这很可能与广电系统三网融合推进艰难有密切关系。
 
此外,展会上到处都是大屏幕视频,到处都是手机,到处都是互动娱乐,美女少了,低附加值边缘物品也少了,这是亮点。
 
而我最大的感受是,三网融合产业链已做好准备,如果在政策上有所突破,打破通信、广电条块分割的局面的话,必然走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电信专家信海光:
 
“三网融合”乱局中迷失了什么?
 
所谓体制障碍,说穿了就是电信与广电两大部门的权力之争,以及其下属垄断企业的利益之争。在三网融合之前,这两大部门是“暗战”,随着三网融合的实质化,暗战逐渐演变为明斗。
 
三网融合的关键,是实现电信和广电业务的双向进入,也就是“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电信和广电各自开放其垄断领域允许对方进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本来是大家都渴望的好事,但在实际进行中,双方却叶公好龙,各怀私心,只想打破对方垄断,而唯恐己方垄断被打破,以至利益交换迟迟不能完成,使三网融合大业陷入僵持。
 
上帝的孩子都有枪。电信和广电之所以在三网融合中能够势均力敌,是因为各自都攥着一手体制赋予的好牌。在电信方面,它垄断着IDC业务,国际互联网出口,还掌管着ISP牌照审判权;而在广电方面,则握着互联网电视牌照、IPTV牌照,掌管着中国的电视内容制作权。
 
在三网融合中,垄断巨头都有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始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出现乱局与僵局毫不为奇,但在僵局中迷失的却是三网融合的初衷,是群众利益、国家利益。
 
关于三网融合中国政府采取的是渐进模式,有一个时间表:2010~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但从这一年多试点的结果看,如果迟迟没有体制上的创新与改革,不能突破体制障碍,打破僵局,三网融合的目标恐怕很难在期限内完成。早2008年工信部成立时,外界既曾期望电信与广电能够乘机合并,以实现统一渠道监管,推进三网融合,但最终广电总局仍被排除在外。不知今后是否有电信与广电整合的可能,抑或拆分二者相关职能,重新成立一个新部门?
 
在美国,法律问题曾经是三网融合的主要障碍,但在中国这个问题基本上不存在,《电信法》虽然一直没出台,可电信一重组,互联网与电信网的两网融合不也顺利完成?客观地说,中国有中国的优势,尽管电信、广电等巨头存在利益冲突,但这些利益归根结底还是属于“国有”这个大盘子,肉烂也是在锅里,其调和难度应当要比国外私有企业之间的利益简单得多,关键是政府舍得下重手。
 
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
 
三网融合正面临夭折风险
 
三网融合正面临夭折风险,过去的一年,三网融合并没有实质性进展,试点进度已经明显落后于国务院的部署。
 
对于三网融合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分成四块:一个是体制挑战,监管体制是最大的挑战。因为分业监管的体制没有解决,尽管国务院协调多次,但执行的时候很容易形成点头不算摇头算。这个需要最高层下决心。最高层不下决心,谁也推动不了;还有运营体制。竞争必须在同样的体制下竞争,企业和企业竞争,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竞争,拿一个企业和一个事业单位竞争肯定是没有结果的,而且胜负一清二楚;另外就是法律保证,我们国家动不动相信行政的干预,不习惯运用法律,这很糟糕,行政可以因为这个领导上台,那个领导下台而变,法律是稳定的。但是到目前为止,电信法讨论十几年了也没有结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
 
第二是市场挑战,三网融合实际上是完全三种不同的商业模式,怎么融合,全世界找不到先例。首先,广电是低价包月,互联网是低质低价,电信是高质时长流量收费。这三者完全不一样的模式怎么样来融合啊,特别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广电业和市场化的电信业,怎么样展开竞争在全球也是一个新课题,或许是一个无解的方程。我们找不到国家有这样的问题得到解决。我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个高度的政治智慧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是内容挑战。内容为王是对严格监管的一个挑战,没有内容还要三网融合干什么?现在的电视我基本不看,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内容。从现实的角度下功夫,做好各种盈利性更好的连接性业务,可能是三网融合取得市场成功的关键。但这很难突破。
 
第四是技术挑战。包括标准工作、造成产业链分割的成本代价等。电信业一开始就有标准,IP的市场比较大,广电比较差。网络和业务平台容量架构的扩展性、直播能力、服务质量都将是一系列的挑战。
 
过去的一年,三网融合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试点进度已经明显落后于国务院的部署。大家已经认识到,三网融合这池水不好趟,我认为,可能已经面临夭折的风险。一年半过去了也没有什么动静,还在扯皮。但是,有一个好处三网融合刺激和带动了宽带的大发展,宽带建设明显加速;另外是升级了,不是FTTB了,直接推动FTTH。从国内外的融合历史事件可以看到,不论哪一个层面的融合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计算了一下,美国用了26年,最后实现了突破。
 
路漫漫其修远兮。融合之路将是漫长的,也许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更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关键是法律体系的保障和监管的融合,这个没有的话,永远不可能有顺利的发展,即使顺利的发展一段很快也会出问题。
 
人民邮电报记者渃娷:
 
广电电信化将背离三网融合初衷
 
电信化,在令广电业与三网融合的总体目标之间越走越远的同时,也使广电业陷入了舍本逐末式的非理性发展的“泥沼”。内容播控,作为广电业独一无二的优势和资源,使得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成为广电业在推动三网融合时义不容辞的第一要务。然而,由于在电信化上的过度“分神”,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历时一年多之后,仍停留在城市层面,全国统一的总平台在今天依然是“芳踪难觅”。广电业在播控平台上的“慢动作”,直接导致了电信业找不到合作方或者同时要找多家合作方的“困境”。广电业的全面电信化,由于不可避免地会将三网融合所希望的适度竞争最终扭曲为恶性竞争,因而也会将本已充满挑战的三网融合引入低效发展的“弯路”。
 
三网融合虽然需要适度竞争来激发融合应用的创新,但当前广电业实施的全面电信化策略,却只会向电信业的传统市场和存量市场引入恶性竞争,竞争的形式毫无疑问也只能是兵不血刃、两败俱伤的价格战。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广电业的电信化策略最终能够开花结果,那么两大行业未来有一天必然会在宽带接入等传统的电信业务领域,上演极为惨烈的用户争夺战。而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在这一领域的“恋战”,必然会分流双方在三网融合领域的各项投入,从而最终延缓三网融合的进程。
 
《科学时报》 (2011-04-23 B2 产经)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