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诗萌
“我们现在碰到的过渡的问题,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提供不了解决方案,但我们不能等国外发展了我们再发展,那样的话又要变成我们跟在别人后面跑。”
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全球IPv6高峰会议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说。
今年2月3日,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宣布,最后五组基于互联网通信协议IPv4的地址被分配给了全球五大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第一代互联网地址至此告罄。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球IP地址即将用尽”一时之间成了各大媒体热炒的话题。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网民的国家,中国如何由IPv4向IPv6过渡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在这次会议上,许多中国专家呼吁,政府应尽快给出IPv6的商用时间表。
过渡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IPv4地址面临枯竭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从上世纪末开始,以ICANN为代表的组织和机构,就不断拉响IPv4地址即将枯竭的警报,并呼吁业界由IPv4过渡到下一版本IPv6。
与IPv4相比,IPv6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是地址由原来的32位扩充到128位,彻底解决了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
此外,大容量的地址空间可以真正实现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使IPv6终端能够无需人工配置,快速连接到网络。
然而,尽管IPv6具有上述优势,但其在全球的部署却进展缓慢,始终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IPv6协议与IPv4协议的互不兼容。
上海贝尔副总裁、首席方案架构师李永春在峰会上表示,由于二者互不兼容,使得整个迁移的过程非常漫长和困难,各方为了实现平滑过渡想了各种办法,结果陷入了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泥潭之中。
而在思科总部首席技术官办公室大中华区总监殷康看来,产业链各方需求的不一致,也阻碍了IPv6的部署和商用。
“IPv4地址的缺乏,对产业链各方的影响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分阶段的。现在受影响最大的是运营商,因为他们要分配地址,而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现在还没有感受到这一切肤之痛。”殷康说。
中国移动通信技术部副总经理魏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我们现在做到40%的终端支持IPv6,40%的网站支持IPv6的话,那么对于移动网络来说,也只有16%的用户业务量运行在IPv6的网络上。IP地址的压力现在非常迫切。”
如何破解“蛋鸡”困境
记者从峰会上了解到,由于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的互相等待和依赖,IPv6在中国的推进陷入了“蛋鸡问题”的困境——运营商担心没有应用,不敢投资建网;而没有配套的网络基础设施,互联网企业又不敢将自己的内容和应用向IPv6迁移。
面对上述困境,殷康认为破解之道是让产业链的某些关键环节——如互联网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领导力的作用。
“历史把互联网企业推到了前沿,他们应该有动作,他们不动作的话,整个中国的产业链就会比国际落后了。”殷康说。
事实上,目前国内比较大的互联网公司,如百度、腾讯,已经开始作出向IPv6迁移的尝试。百度系统部高级经理、IPv6网络负责人张诚透露,最迟7月,百度将提供基于IPv6的首页服务,但他也同时承认,由于百度提供的是搜索服务,因此搜索出来的页面还是IPv4的,运营商需要支持双栈才能提供服务。
腾讯公司网络架构中心总监侯金刚也表示,最快在4月,腾讯就会有基于IPv6的服务平台上线,后续还会将更多的应用向这一平台迁移,并开创具有商业价值创新意义的应用。
但侯金刚也坦承,对于哪些业务更适合IPv4,哪些业务更适合IPv6,腾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只能通过实践来探索。
呼吁IPv6商用时间表
随着3G推动下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推进,作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数最大的中国,对IP地址的需求量会进一步激增。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IPv4地址的缺乏将严重制约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也会制约新业务、新应用的开展,并影响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和稳定。
在2011年IPv6峰会上,与会的中国专家纷纷呼吁,希望政府给出明确的时间表,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IPv6商用。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致辞中表示,从IPv4到IPv6是一次重大的转折,中国无法回避,而且没有时间等待,现在就要行动。
邬贺铨建议政府宣布IPv6商用时间表,给运营商明确的信号,以避免企业误判政府意图。他还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如鼓励政府网站和影响较大的网站尽快支持IPv6访问,通过国家的科技项目加大对IPv6和下一代互联网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以及IPv6标准化工作的部署等。
吴建平也建议中国“尽快行动起来”,包括运营商在内的产业链各方,应在国家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共同解决这一难题。
《科学时报》 (2011-04-19 A3 技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