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敏 朱旺力
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自己研究的项目能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可谓是荣誉;对于一个女性科研工作者来说,则是荣幸;而对于一个年仅28岁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女性科研工作者来说,可以说是来之不易的一份殊荣。南昌大学青年教师黄丹菲用自己的经历演绎了科研领域中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巾帼魅力。
去年,27岁的她刚刚参加工作一年,她申报的课题“大粒车前子多糖调控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就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10万元的资助。
她优雅淡定,初访黄丹菲,单凭那清秀的外表和伶俐的口齿很难想象她是一位工科博士,从事科研工作。她主要从事分子营养及免疫药理学的研究,在中药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析与质量控制、植物活性多糖生物活性等研究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除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外,她还主持了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粒车前子活性多糖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参与“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并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2篇。与此同时,黄丹菲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次,参编了5本专业书籍。
黄丹菲从读博期间每天一睁眼就想到科研,笨鸟先飞式的苦读勤练,逐渐驾轻就熟,一路走来艰辛不断,收获也颇丰。而让她感触最深的,是昌大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她所在团队的上下一心、团结合作。
黄丹菲说,她是与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成长起来的。2002年1月,实验室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当时国内食品科学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当时的她在宁波大学学习,正关注硕士研究生的报考,考虑到自己是江西人,南昌大学是家乡的“211工程”大学,它的食品专业在全国位居前列,并拥有这一领域国家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与自己专业方向契合,于是2004年她考取了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黄丹菲通过努力争取到硕博连读,2007年读博期间,科技部又批准了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建设申请;2009年6月,黄丹菲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实验室承担重点技术管理、日常管理及科研工作。2010年1月,实验室完成建设期的各项工作和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科技部验收,并于5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公共研究平台。可以说,黄丹菲见证了实验室的光辉历程,也在实验室的发展中成长起来。
黄丹菲所在的科研团队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曾在2006年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9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验收,并获得首批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首批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黄丹菲所在的这支团队还十分年轻,“正因为年轻,我们拥有诸多的新想法;也因为年轻,我们的想法一旦被证明可行就立即付诸行动”。
怀揣着想法,受到鼓舞,黄丹菲在去年27岁刚参加工作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便不足为奇。巾帼不让须眉,黄丹菲的科研事业才刚刚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对于她而言是一份莫大的鼓舞和动力,同时也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压力。她说:“高兴之余更多的还是压力。第一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定要把项目完成好。拥有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身处在我国食品科技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一定要作出比之前更好的成绩来!”
《科学时报》 (2011-04-19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