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聂鑫森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4-14 22:40:33
颇值一读的《中国藏书楼》
 
■聂鑫森
 
凡好读书、喜藏书者,不可不读三卷本共一百五十万字的《中国藏书楼》。
 
此书由著名学者任继愈主编,2001年元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付梓面世,十年后因广受关注而重版。任先生在《序》中说:“竭数载光阴,集众多专家学者的辛劳与智力,《中国藏书楼》问世了。作为本书的参加者,看到这一宏大项目的完成,不胜欣喜。”
 
就读者而言,又何尝不是“不胜欣喜”!
 
关于论述读书、评书、藏书的书,家藏亦不少,如《中国藏书家传略》、《书林琐记》、《古籍收藏问答》等,但系统地评说中国藏书史的大著,却只有《中国藏书楼》的重版本,且是该社副总编张洪先生所寄赠,令我感铭不已。
 
在读过此书后,我曾写了一首七律,对张洪先生在我访沈阳时,于百年老边饺子馆款待我的盛情,及寄赠《中国藏书楼》的美意,深表谢忱。“商周龟室史珍留,历代藏书处处楼。华夏文明传版椠,学人风韵溯源头。沈河谊重连湘水,典卷墨香醉酒瓯。犹忆老边名饺馆,潇潇雨后话声稠。”
 
此书以中国藏书楼为论说主体,采用史、论、表等体例形式,全面地展示历代藏书楼的风貌。同时,对影响深远的藏书楼施以浓墨重彩,探索蕴涵其中的中国藏书史,乃至在文化史、学术史上的重大贡献和历史地位。写史、论人、说事,兼及荐介许多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既有阔大的文化视野,又有精致的细部阐述,行文严谨、扎实,而且流畅、自然。
 
此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藏书论”,评说官府、私家、寺观、书院四大系统藏书楼的产生、藏书活动的兴衰,以及藏书特点、历史贡献,并详细述析藏书的来源、私家藏书观、藏书与借书、藏书与刻书、藏书家与版本学、藏书家与书商、藏书与藏书印等方面的问题;中编是“中国藏书楼发展史”;下编乃“中国藏书大事年表”。
 
岁月行进到当下,我国的公众图书馆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家、省、市、县、社区,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乡镇,都有了图书馆的设置,在中华文化的“继承”、“创新”、“融合”、“利群”(任继愈语)诸多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喜的是,私家藏书事业也得到长足的进展,读书、藏书之风盛行。清初藏书家钱曾认为藏书家可分为两类:读书之藏家、藏书之藏家。不管怎么说,这两类藏书家,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清末湘人叶德辉,则将藏书家区分为五类:著述家、校勘家、收藏家、赏鉴家、掠贩家。而著名作家唐弢则说除了读书的藏书家、藏书的藏书家之外,尚有“第三种藏书家——既不为读书也不为藏书的藏书家”,即“蓄财”的藏书家(见《晦庵书话·藏书家》)。
 
在我天南地北的友人中,有不少可称为藏书家,但列之为“掠贩家”和“蓄财”者的,倒是很少见。天津的罗文华、青岛的薛原、南京的董宁文……他们藏书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著书,人品、书品皆佳。在我的藏书中,就有不少他们的著作,如罗文华的《不要小看民国瓷》、《紫砂壶》、《趣说中国茶具》,薛原的《青岛记忆》、《留恋之矢》、《闲话文人》……
 
社会安康、生产兴旺、物资富足,促进了文化的繁盛,也带来了图书事业的发达。如何藏书,如何读书,如何学以致用,对于每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勤奋而能“皓首穷经”,已属不易,但善于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经验,找到读书和藏书的最佳途径,因而在某个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则更需我们高度重视。《中国藏书楼》能从诸多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能不备之而细读吗?
 
《科学时报》 (2011-04-15 B3 科艺天地)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