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网友zhang1ren4:高额的停车费在限制谁
高额的停车费在限制谁?
第一,公交车和出租车不会因为停车费涨价而不开车的。
第二,据我所知,除了私家车外,剩下的所有车辆出行的费用全部由公司报销。
大家心里也明白,广大中等偏低收入阶层的人是真正用车的人,驾车人员年龄基本在24~35岁左右,他们正值事业的发展期,他们需要代步车去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他们周一至周五正常工作,周末充电、补课、学英文、提高自己。有些跑业务的人员一天可能要去5个地方办事,如果没有车,怎么实现效率?!停车费如此之高,他们开车的压力有多大?他们同样是社会最活跃的人群,当年祖国的花朵都长大了,压力一层一层地接踵而来。我想有车的朋友会认为现在停车费涨价限制的是老百姓的车,穷人的车。没车的朋友不要落井,我相信你们早晚也会有车,去创造自己的事业。就会因为限制这部分人开车而缓解交通压力吗?
天涯网友qiuqiu:停车费涨了影响谁
停车费涨了,影响的起码是个人支出的增加,工资没涨的情况下,你的消费就要萎缩,实际生活水平要下降!这些人如果不开车,出行只能靠公交,会使本就拥挤的公交更挤!可以简单算账,如果北京500万的车每天有100万辆上班不开,那每天至少增加一两百万人次的公交出行量!也就是公交系统要增加一两百万人次的负担!
很多没车的人还叫好,以为能置身事外不受影响?最起码你乘车会比以前更挤!据说英国人均收入2.6万英镑,月入2000英镑左右!一个英国普通收入的人在最贵的伦敦停车也不过花费月收入的四分之一!而我们的首都北京,在涨价之后三环里停车费每月将达3000多元,按人均收入来说,我们北京的停车费绝对是世界顶尖级水平了!
网友bettyxyy:只有忍着
当初政府鼓励买车,可以拉动内需,帮扶企业,还能增加税收,这个是有章可查的。我们为政府为国家做出贡献了,北京市就限号了。我们花的是一周开7天的钱买的车,结果只能开6天,这个我们忍了;油价和世界接轨,涨的时候接,降的时候讲国情,不降,我们也忍了;鼓励我们买车,买完车不修路都堵在路上,我们也忍了;现在又提高停车费,我们还得忍。
网友薛涌:北京的停车费应该涨
波士顿市中心最便宜的停车场,大概是波士顿中心公地的地下停车场了。标价是一小时8美元,相当于50多元人民币。其他停车场,经常是二十几美元一小时,大致相当于150元人民币。有人说,波士顿属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和中国的城市没有可比性。这又是似是而非的狡辩。不错,若论人均GDP、人均收入,波士顿确实高得多。但两个城市有车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别肯定小得多。最重要的是,停车场占用的是稀缺的土地资源。这种资源的价格,就像石油价格一样,完全根据需求来决定,不会根据人均GDP浮动。北京是近两千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波士顿人口仅64万多,还不如中国四线、五线的城市拥挤。波士顿的房价,如果按今年2月波士顿所在的Middlesex的住房销售数值统计的话,每平方英尺为222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就是每平方米15000元左右。而根据最近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数据,北京四环内商品住宅期房价格已逼近3.5万元/平方米,这比波士顿高出一倍还多。住房和停车场同样占用的是土地资源,为什么北京住房价格比波士顿高一倍多,停车费则仅为人家的十五分之一?
停车费这么低,开车的人自然就多,占用的公路也多。土地用来修路、修停车场,老百姓的住房反而没有地了。我们共有的资源就都这么贴补开车族了。而开车所带来的环境损害,更要由大家埋单。
网友王鹏:北京治堵请把东京“学全了”
东京自助停车位的平均费用换算过来是每小时70元左右。因此,虽然东京的汽车保有量达到了每2.5人就有一辆车的地步(北京目前人口2000万人左右,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北京汽车保有量达到800万辆,目前北京有500万辆机动车),日本人高峰时间并不堵车,上班族主要是依赖地铁。
东京人治理拥堵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1.发行债券,为轨道交通募集资金,并把轨道交通向民营企业开放。大大加快了东京地铁交通的开发速度和运营质量。东京地铁和轻轨总长320公里,其中包括15条私营线路。
2.发展毛细血管,不停地进行道路的合理化治理。尽管对于东京而言,单向双车道就属于主干道级别了,在周六日的高峰期,东京也能做到“堵而不死”。
3.限制公车使用,东京有10000个公务员,只拥有10辆公务用车。
4.加大宣传力度,对交通法规和各种利于交通顺畅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
5.商业分区,即缩减市民的交通半径。
东京治理堵车的总思路是“疏导而非限制”,实际上,东京的停车费高昂并非是政府强行规定的,而是市场逐渐形成的。以此观之,就知道北京治理堵车的基本思路仍然是“公权”思路,以行政命令来做一些政府想做的事,而这些事情,一般都会损害没有正常渠道表达意愿的普通公民的利益。北京的公车到底有多少?政府公布的数字大家都不相信。那么,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呢?也许,我们应该相信历史的逻辑性和必然性
《科学时报》 (2011-04-16 A3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