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启群
到大学以后,尤其是那些高考以高分进入“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的学生,仍然延续着他们在中学的学习惯性,继续把学习的兴奋点放在考试上。而对于大学学习和进入真正的学术、科学研究,他们不仅不得法,也缺少热情和兴趣。
4月,中国大陆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们,就进入了高考的冲刺阶段。首先是“一模”,然后是“二模”,接下来就是高考了。“一模”、“二模”对于高考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说,在有些地区,例如北京,在高考前就要填写报考志愿,唯一的依据就是这两次模拟考试。对于考生如此重要的模拟考试,试题应该是比较严格、科学,而更重要的,它又是一次“仿真高考”。因此,有些事情说起来就特别令人意味深长。
2009年我的孩子参加北京市高考。那年海淀区“二模”的语文试卷第Ⅱ卷第四大题是:“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至16题。”就是通常的“阅读理解”题。试卷选择的关于长城审美的一段文字,出自杨辛、甘霖著的《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这篇文字原是杨辛先生与我合作撰写的一篇文章的一部分,题为《关于长城的美学思考》,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后来被收入《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杨先生在他们的《美学原理》再版时,将其补入书中,该页书下就有脚注,说明文字的出处。因此,我是这段文字的作者之一,是毫无疑问的。于是,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吊诡了。
我把这个情况简单与孩子说了,并把刊发原文的那期《北京大学学报》给她看了,之后,孩子说让我来做做这道题。还好,3个小题我对了两个,只错了一个。错的原因是:“不符合文意。”虽然是作为作者之一,我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也不一定就具有绝对的权威;但是,关于这段文意,可以和读者一起讨论。
试卷第16小题:
下列描写长城的诗句与文中所介绍的长城特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明末清初·顾炎武《八达岭长城古诗咏》)
B. 岭坂风回树郁盘,长城如带雾中看。(清·丁澎《度岭见长城》)
C.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清·康有为《登万里长城》)
D.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唐·李益《登长城》)
我选择的是A,而标准答案是D。由于原文太长,不能全部录入,我只能简单说我选择的理由。原文共5个自然段,第1、2两段是概括长城的审美总特点,认为长城是真正的“大地艺术”。第3自然段是说东部长城,第4自然段是说西部长城,第5自然段简单描述了四季长城的景观特征。总之,原文没有任何地方描写居庸关长城。因此,我选择A。
标准答案选择D的理由是,李益诗所表达的愁云惨淡的凄凉景象,与文意不符。然而,我们可以录入原文的一小段文字,让读者鉴别一下。
西部的长城大多坐落于戈壁大漠之中。由于缺少砖石材料,这里的长城基本上都用黄土夹以柳条夯筑而成。这种土夯的城墙却与沙漠和戈壁的色调融为一体。西出敦煌80公里的戈壁之中,留有玉门关遗址。还有距敦煌西70公里的阳关遗址,仅残存一座烽火台。可是,在四周无垠的戈壁之中,这两座颗粒似的建筑,不但没有因它们体积的微小而为大漠的苍茫所淹没,反而突兀地矗立在滚滚黄尘和砂石之上,宛如铁骨凌空。它们在沙漠戈壁的广袤无垠和千古岁月的时空交错中,展示出一种纪念碑式的历史永恒感。
一个稍具文学欣赏能力的人应该会作出很明确的判断,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不仅具有伤今吊古的情怀,而且还展示了对于一种苍凉之美的鉴赏趣味,这些与李益的诗意是非常接近的。相反,顾炎武诗中描写的居庸关,在整段文字中没有丝毫提及,选择A可以说是别无选择。因此,很多考生几乎都在这一题上失手丢分。
关于这个题答案的对和错,我的意见大概如此。也谨于此求教于大方之家。
此外,题中把“明末清初·顾炎武”与“清·康有为”并列,大概不妥,因为康有为死于1927年,大清帝国已经灭亡16年了。
然而,我所想的还不仅仅是一道题的对与错的问题。我是很偶然地接触这些试卷的,但是从这一偶然之中,我想到很多现象:为什么中学生对于高考如此反感?为什么他们不喜欢我们的语文教育方式,甚至由此对于文学由爱好转变为讨厌?
毋庸置疑,“二模”试卷的出题人至少是海淀区中学语文教学的骨干,因此我毫不怀疑他们对于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水平。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选择题呢?这里面有一个出题者的思路——思维方式的问题。在这道题中,他们设置了一个陷阱:把按照正常的思维去选择的答案故意设计为错。而他们设计的正确答案则几乎是毫无理由,只有作反正常思维方式的思考才有可能选择。实质上,他们就是试图引导考生摆脱正常的思维,而去反常地选择、思考。这样的出题思维因此至少会有下列结果:第一,任何考生都对于答案的正确与错误毫无把握;第二,答案实质上与知识无关,可能只是与一种“技术”,即只能应付高考的考试技巧有关。
从这两点我们可以稍作推论。首先,一个深谙考试技巧的考生对于这样的题型会如鱼得水,也许他们的知识水准非常一般。其次,一个爱好文学并有着广泛阅读的考生,可能会一头雾水,输得很惨。于是,他们会对这种考试不服气、厌恶,甚至深恶痛绝。可见,这样的考试试题也有获益者,就是那些掌握考试技巧的学生,而摧残的则是那些真正具有文学爱好而没有深谙这种考试技巧的人。然而,归根结底,那些所谓获益者,即那些“会考试”的学生,也是更大的受害者。因为,他们在整个中学阶段大概只学会了考试技巧,此外什么都没有,本质上是一个被考试技巧阉割的受教育者。
中学教育的这个导向,现在已经在大学产生了严重后果。因为,到大学以后,尤其是那些高考以高分进入“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的学生,仍然延续着他们在中学的学习惯性,继续把学习的兴奋点放在考试上。而对于大学学习和进入真正的学术、科学研究,他们不仅不得法,也缺少热情和兴趣。这种灾难性的现象仍然在不可遏止地蔓延,以至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在他的博文中对学生大声疾呼:“不要吊死在分数一棵树上!”
从一张“二模”试卷说到这么严重的教育问题,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也许我是杞人忧天。然而,中国教育所呈现的灾难性现状,高考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这一点上,人们至今仍然漫不经心,将来付出的代价将是难以估量的。
《科学时报》 (2011-04-12 B4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