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注胃健康 携手健康人生 |
2011年“胃食管反流病关爱行动”在京启动 |

□本报记者 包晓凤 □李惠钰
在我国,近亿胃病患者中有超过70%的人正忍受着胃食管反流病的严重侵扰,其中有近50%的人对胃食管反流病一无所知。最近一项调查表明,病人在寻求治疗之前忍受胃食管反流病的总平均时间为82周。这是3月26日在京举行的2011年“胃食管反流病关爱行动”全国启动会上公布的最新数据。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是反流和烧心,严重时伴随有胃痛、非心源性胸痛、吞咽痛、持续的喉炎或声音嘶哑等其他症状,使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近几年来,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病中心教授林三仁在启动仪式上指出,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10%~20%,亚洲国家发病率为3.5%~10.5%,我国虽然未经过正式的全国性调查,但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分会统计显示,我国的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已达到5.77%,大城市患病率普遍更高,西安为16.98%,北京为10.19%,上海为7.76%,浙江为7.28%。
林三仁指出,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巨大的精神压力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胃食管反流病以较快速度、较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林三仁强调,中老年人、肥胖者、精神压力大的人、重体力劳动者、暴饮暴食及过度吸烟饮酒者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危人群,他提醒说,如果是轻症患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缓解症状,如忌烟酒、忌饱食、减轻体重等;如果症状较重,则应该服药治疗,对症服用常见的质子泵抑制剂。
据了解,为满足研究和临床的需要,从今年4月份起,在全国23个省市开展覆盖人数最多的症状调查项目是此次关爱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胃食管反流病症状调查、患者教育及医生跨学科交流三个主要内容。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刘新光介绍:“这次调查将以胃食管反流病自测表为基础,在各大医院体检中心、商业连锁体检中心展开,目标是收集3万至5万份有效问卷,以获得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情况的最新数据。望全国的消化科医生及呼吸、心内等相关科室的医生能够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
据悉, 2011年“胃食管反流病关爱行动” 是由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共同主办,旨在进一步普及胃食管反流病知识,推动疾病的早诊早治及规范化治疗,同时获得最新的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数据,帮助流行病学的研究。来自全国的消化病学专家齐聚北京,为使关爱行动更好地服务全国患者献计献策。
《科学时报》: 胃食管反流病通常是单独存在还是与其他胃部疾病同时存在?造成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刘新光:胃食管反流病有的单独存在,有的与其他胃部疾病有关联,总的来说,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十二指肠压力过大,使得其中的胆汁与胃里的胃酸反倒流到食管而引发的一种疾病。造成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弱、食管蠕动性差、胃的排空能力差等,同时也与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及敏感性、社会压力大等也有一定的关联。有效抑制胃酸即可使症状减少甚至消失,最终使损伤愈合。
《科学时报》:确诊胃食管反流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科主任侯晓华:首先要看有没有典型的症状,比如是否有烧心、有没有长胖、是否有黑便等,通过典型的症状来进行判断。其次需要靠胃镜来进一步诊断,因为有3%左右的食管是癌前病变,因此,被检查的患者有可能是癌前病人,胃镜可以给予一个准确的判断。最后,除了胃镜还有括约肌的阀门的检查,通过24小时内的反应状况提出治疗方案。
《科学时报》: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如果患者症状不明显是否会造成漏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病中心教授林三仁: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的核心症状是反流和烧灼感,如果病人有这两种症状,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病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但是目前统计显示,80%的患者有以上两种症状,也有20%的患者没有这种症状,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从症状来判断,必须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才可以确诊。
《科学时报》:胃酸分泌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必备品,抑制胃酸是否会影响消化吸收?
中华消化学会主任委员樊代明:医生的职责首先是救命其次是治病,救命要抓住主要矛盾,任何事物都可能影响到其他的情况,就是要看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像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就是烧心,所以就需要抑制胃酸,但是不可能做到无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不可能影响到胃部的消化功能。
《科学时报》:那么什么样的人群不适合长期服用抑制胃酸的药?
樊代明:胃食管反流病一开始的治疗通常都是抑制胃酸,但是不同的患者反应不同,有的患者通过抑制胃酸就可以治好,但是有的患者却长时间治疗不好,这可能就是患者精神方面的原因,就需要给患者服用一定的镇定剂。因此,医生应该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时期调整不同的用药。
刘新光:胃食管反流病是终生不愈的病,只能缓解不能痊愈。我们现在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胃黏膜的损破,拉大复发的间隙。如何才能使复发间隙的时间拉长,就需要寻找一个既安全有效又合理规范的方式方法,首先要进行药物治疗将病情缓解,其次就是长期用药进行维持治疗,但是药量应适当减少,强度降低。
《科学时报》:长期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会不会有健康风险?
林三仁: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停药后半年的食管炎与症状复发率分别为80%和90%,因此经过初始治疗后还需要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等,通常需要采取药物维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用抑酸药的目的是两个,一是使症状消失,二是使损伤愈合。往往是症状消失在前,损伤愈合在后,很多患者觉得症状消失后还继续服用药物是过度治疗,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继续服药维持是为了让病情不再复发。目前来看,只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才需要长时间服用抑酸药物,甚至需要吃十几到二十几年,任何一种药物长期服用都会有副作用,但是药品在出厂时一定是治疗作用大于副作用。所以,我们为了避免副作用对患者身体的影响,建议可以间断性和替换性地服用抑酸药物,最终达到治疗目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科学时报》 (2011-04-08 B2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