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曾给广西甘蔗、木薯造成严重损失的寒害冻害,经广西产学研联合攻关,已有了防治良方。由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李杨瑞主持,经广西数百名科技人员3年共同努力,成功筛选出抗寒性较强的8个甘蔗品种和5个木薯品种,并在今年年初的寒冻中经受了考验。
寒冻害是甘蔗、香蕉、荔枝等亚热带主要农作物的第一灾害。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让广西亚热带作物遭受惨重损失。为实现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科技部给广西下达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亚热带主要农作物抗寒害冻害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由广西农科院承担,包括“作物抗寒害冻害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作物寒害冻害评估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两个课题,分别由该院和广西气象减灾研究所主持,如今,两个课题均获丰硕成果。
在作物抗寒冻害技术研究方面,采用在自然低温条件下,将35个甘蔗品种放在广西霜雪冰期最早、最长的资源县试验,筛选出抗寒性强的甘蔗品种;并通过对不同蔗区甘蔗品种抗寒性调查,在控制环境下对不同甘蔗品种抗寒性进行鉴定,最终筛选出抗寒性较强的桂糖21号、桂糖28号等8个甘蔗品种和桂糖97-69等6份甘蔗品系。选育出抗寒性较强的华南5号等5个木薯品种。
同时,形成了甘蔗、木薯、香蕉、荔枝、龙眼等亚热带作物系列抗寒害冻害管理技术体系;制定了《甘蔗品种耐寒性鉴定技术规程》等4个生产技术规程;申请发明专利3项,其中已获授权1项;发表论文112篇。并建立了优良品种抗寒冻害技术集成应用基地39个,示范核心区总面积17万亩。项目实现农业增收24.85亿元,工业增收38.3亿元。
作物寒冻害评估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初步揭示了寒冻害对甘蔗、木薯、香蕉等作物的影响机理,在国内首次制定了亚热带主要农作物干冷型、湿冷型寒冻害等级指标体系及相应等级灾损标准;首次建立了亚热带主要农作物寒冻害评估体系、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和省级监测预警业务平台。
课题成果已在广西省级气象业务中试运行并提供应用服务,受益面积累计超过250万亩,受益群众超过300万人次,示范区累计减少损失1.96亿元。
(贺根生 邓立国)
《科学时报》 (2011-04-08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