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雷克昌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4-1 6:34:30
清明诗话
 
■雷克昌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是一首清新自然、耐人寻味的佳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表达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特定环境中行人的思绪和愿望。关于这首诗,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几个有趣的“诗话”。
 
相传清人纪晓岚觉得《清明》诗语言提炼不够,便把每句开头两字删去,压成五绝云: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古人亦有将它改为六言诗者。云:
 
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
 
还有人将它改成三言诗云: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行,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谁优谁劣,自有人评说。
 
有人风趣地用保定一带方言把这首诗改成:
 
清明时节雨哗哗,
 
路上行人打滑叉(泥泞难行,一走一滑)。
 
借问酒家在呐(哪)?
 
牧童遥指:“哈(那 )不啥(不是嘛)!”
 
由“人臣”韵转“花发”辙,不害原诗词义,倒洋溢着乡土气息,当然也不外乎是为了凑个趣儿。
 
据说,有人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小剧,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较诗更富有直观形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增减一字,而成一剧,足见民间艺人用心之良苦了。
 
又传,古时候有人请名书法家,在他的白纸扇面题了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题诗者未加断句,持扇者不解其意,把它念成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念,反倒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
 
明末时,有个姓李的地方官,眼看明朝将要覆亡,欲降清。这事被他的侄子李文固察觉。李文固是个有骨气的文人,在一次酒席上,举杯向叔父劝酒时,念了句诗:“清明时节予分分。”他叔父听后纠正说:“错了,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李文固正色道:“不,‘清’和‘明’要予(雨)分分(纷)。叔叔,我们要尽忠(盅)啊!”说罢引颈尽盅。这一番语意双关的话,说得他叔叔满脸羞愧。李文固借误读《清明》诗,巧妙地劝说他叔叔要分清“清”“明”敌我,保持对明王朝忠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
 
清代顺治年间,有一年春夏之际,战祸临近,城镇百姓纷纷逃往乡下避难。一些私塾先生因此闲得发慌,有人模仿杜牧这首七绝,写了一首打油诗:
 
清明时节乱纷纷,城里先生欲断魂。
 
借问主人何处去,馆童遥指在乡村。
 
因为战乱,百姓人心惶惶,纷纷外逃,乱作一团,蒙馆自行解体。塾师们一个个慌了手脚,他们试问东家要去哪里,馆童便指向那遥远的乡村。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诙谐幽默,读来颇觉好笑。
 
写至此处,不由想起一副民间酒铺对联:“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亦饶有风趣,也算是《清明》诗的又一佳话吧。
 
《科学时报》 (2011-04-01 B4 文化长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