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31 6:55:44
大国医改 千难万险

 
《大国医改》,朱幼棣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1月出版,定价:39.80元
 
“医改是长征,千难万险也要百折不挠。医改是责任,为13亿人作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本报记者 杨新美
 
“8500亿元,基本快花完了,却至今未看到医改的前景……”近日,国家发改委生物医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反复说着这句令人忧心不已的话。
 
这8500亿元巨资,是国务院为解决我国医改问题而拨出的。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推出的新著《大国医改》的序言中,于明德指出了新医改的现状:“自医改方案公布一年多来,以建房子、买设备为代表的增量改革进展较快,而作为医疗资源主体的公立医院在体制、机制改革进展缓慢,以药养医的局面依然故我。医院卖药谋利、医生开方赚钱愈演愈烈。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目标依然茫然。有识之士称之为医疗体制改革呈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
 
究竟是什么在阻碍我国一次次医改的进程?究竟泱泱大国如何医改?又究竟要改什么?
 
这本在出版后3个月里连续加印3次的书——《大国医改》,给出了答案。
 
该书作者朱幼棣以翔实的数据来说话,剖析了“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源——“四个不分”的卫生体制,揭露了医改过程中触目惊心的事实,为我们拨开了大国医改的迷雾,并为“以药养医”这一顽症下了一剂药方。
 
朱幼棣历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1992年被评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他还是首届地球奖、中国新闻荣誉奖获得者,国家软科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研究员。
 
在写这部《大国医改》之前,朱幼棣曾参加过多次调研。2004~2005年间,与国家药监局有关司局合作,作药物的调查。2007年,他又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医药企业现状的调查,到全国多个地方进行过调研,开过多次座谈会。此外,还参加过财政部、卫生部组织的多次调研。在长达几年的实地调研中,朱幼棣慢慢加深了对卫生体制的认识,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更多地是利用现成的材料,加以分析和梳理。2009年到2010年夏天,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写完《大国医改》这本书。
 
近几年,关于医改的图书越来越多。有的是学术论文式的著作,这类书籍多用于学者研究。另一类是报告文学,内容多为暴露黑幕、罗列现象,如“医疗行业内幕大揭秘”之类。朱幼棣说:“从目前看,所有有关医改的书籍,似乎还没有在完整性上超过《大国医改》的。”
 
的确如此,一本书,4个部分,14个章节,近40万字,几乎涵盖了医改的方方面面。开篇,朱幼棣罗列了医改理论上的争论,讲述了新医改的缘起,并回顾了近三十年来医改之路,将新医改与过去三次大医改作了对比。接着,通过实例,他讲述了公立医院所隐忍不言的难与痛,分析了医生们的职业道德是如何回归或沦丧的,并辨析了药业、基本药物和药价等问题。最后,他还介绍了这些年来各地出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各种经验和模式,如陕西神木的免费医疗模式,南京医院的药房托管模式,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单病种限价付费模式,广东省高州医院的薄利多销模式。
 
翻开《大国医改》,你会发现,它不算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文学描写;也不算学术论文,因为没有令人头痛的术语。而在此之前,他所写的涉及城市建设问题的著作——《后望书》,也是这种风格。
 
从《后望书》到《大国医改》,朱幼棣说这是自己在创作上的一种探索,即创作非虚构作品。 “报告文学中,有一些道听途说的内容,水分太多,一些真实姓名被隐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力量。”朱幼棣说,说到底,医改关系到千千万万人,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医改的专业性又比较强,普通人很难弄明白,很难积极参与。
 
因此,朱幼棣试图将《大国医改》写成百姓都能看懂的书,指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途经,并希望在把事情讲明白,具有可读性同时兼有评论性、政论性。
 
“由于他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深入的调研、剖析与高屋建瓴的思考,直言不讳地指明了我们体制的弊端,提出了改革建言,受到广泛的好评与尊敬。”在序言中,于明德如此评价朱幼棣。
 
“医改是长征,千难万险也要百折不挠。医改是责任,为13亿人作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正如于明德所说,让《大国医改》成为我们学习共勉的教科书吧。
 
《科学时报》 (2011-3-31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