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潘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25 6:50:20
警惕眼睛的“隐形杀手”
 
□本报记者 潘锋
 
青光眼在医学界被称作“隐形杀手”,青光眼令患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视力,丢失视野,最终失明。在3月6日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办的“警惕眼睛的‘隐形杀手’——睛彩中国世界青光眼周”活动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赵堪兴教授指出,青光眼是一项终生、不可逆的疾病,高危人群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青光眼治疗切忌虎头蛇尾。
 
第一位不可逆致盲眼疾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光眼学组组长、中山大学中山眼科医院葛坚教授在接受记者时介绍说,青光眼是全球排名第2位的致盲眼疾,也是第一位不可逆的致盲眼疾。全球四分之一的青光眼患者都在中国,但中国有超过80%的青光眼患者没有就诊。葛坚说,青光眼之所以称为“隐形杀手”是因为部分青光眼发病特征不明显,容易和其他疾病相混淆,在初期往往难以发现和确诊,而发现时却往往已为时已晚。很多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失明,造成的危害极其严重。
 
首次发布的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等组织开展的“青光眼认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青光眼的认知严重不足,73.5%的被调查者不了解什么是青光眼,64.9 %的被调查者不知道青光眼可以导致失明;虽然有27.6%的被调查者知道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属于高危人群,但仍有85%以上的被调查者不知道糖尿病、高度近视人群也属于青光眼的高危人群,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公众对于青光眼疾病应如何诊断和治疗亦非常陌生。
 
赵堪兴说,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公众对青光眼的认知还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的层面,青光眼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隐形杀手”青光眼所带来的视力损害是永久性、进展性和不可逆转的。那么如何及早发现青光眼呢?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告诉记者,青光眼引起的视觉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特征性视野缺损,青光眼患者已萎缩的视神经目前在医学上还无法使其恢复功能,因此只有及时发现和尽早治疗才能控制病情的发展,保存住现有的视力。
 
专家介绍,青光眼有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及其他类型的青光眼之分,发病时各有不同的表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期往往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而患者往往最先就诊于内科或神经科,这就很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开角型青光眼的症状则更是隐匿,患者仅会感到眼部不适或轻微的头痛等症状,很容易忽视。早期筛查有助早期发现青光眼。
 
很多人认为青光眼是老年人疾病,其实不然,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发生青光眼。相对来讲,40岁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高度近视等人群是青光眼的高危人群。专家建议定期检查可以更好地对付青光眼善于隐身的特点。正常人在35~40岁阶段时,至少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青光眼检查,并保持之后每一年左右检查一次。如果本身具有易发青光眼的任何一个因素,35岁以后应该每一年检查一次。
 
控制眼压是治疗的根本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强调,如果能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有效持续的控制眼压,青光眼患者是可以避免失明的。孙兴怀说,青光眼治疗的出发点是把眼压降低至安全水平,防止视野的进一步缺损,以保存现有的视力功能。药物治疗往往是作为开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的原则是用最少种类的药物、最少的用药次数,以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和最低的毒副作用。
 
专家介绍,20世纪末前列腺素类药物的问世彻底改变了青光眼“无药可医”的局面。前列腺素类药物可使眼压降低25%~35%,且全身副作用相对较少,降眼压效果平稳,每天只需要用药一次,便于患者长期控制眼压平稳。1996年美国FDA批准前列腺素类抗青光眼药物拉坦前列腺素/适利达可用于临床青光眼治疗,目前美国、欧洲的青光眼治疗指南都已将其作为一线治疗的首选用药,我国也在2010年将拉坦前列腺素类药物纳入了医保。
 
孙兴怀强调,青光眼是终生眼病,因此青光眼的治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不可擅自增加或减少用药量和次数,更不可自觉良好而停药。这些都会导致病程进展无法控制,青光眼治疗须坚持终生持续用药。
 
《科学时报》 (2011-3-25 B4 健康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