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张思玮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25 6:50:20
把有限的检验数据转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服务患者与临床

 
科室简介: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9月。为江苏省“实验诊断学”重点学科。设有八个常规检验室:临床血液、生化、免疫、放免、微生物、生殖遗传、分子生物、急诊检验和四个研究室:生化、免疫、生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
 
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6人,高级职称17人;博士8人,硕士6人;博士后导师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共获科技成果16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三等奖81项。主编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共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42名。
 
现有实验室面积4000平方米,检验常规和科研仪器总价值达2500万元。2010年工作量达1400余万件,总收入超过1亿元。
 
科主任简介:
 
李晓军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临床中心实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江苏省临床检验学会副主任委员;《临床检验杂志》副主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委等职务。
 
作为主研者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课题。共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主编和副主编著作各2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60余篇,SCI论文8篇。曾获“全国各族妇女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江苏省“青年科技奖”、“135工程”和“科教兴卫”医学重点人才、“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南京军区“科技英才”、“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张思玮
 
《科学时报》:随着基础医学和生命医学的发展,检验科所开展的检验项目种类越来越多,为临床诊断提供的帮助也越来越大。如何把有限的实验数据转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更好地服务患者与临床,是每位检验科人员应该思考的事情。对此,你的建议是什么?
 
李晓军:近年来检验科在医院的地位逐步提升,检验科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我认为除了检验科自身实力在增强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检验科的主观能动性在逐步得到强化和提高。
 
曾记得在二三十年前,临床开展的一些新检验项目都是由临床医生首先提出,再由检验科去完成;而今,很多新项目的建立,则常常是首先经过检验科引进,再向临床进行宣传和推荐,而后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要把检验数据转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服务患者与临床,在保证所有检查过程质量化,检查结果准确化的前提下,必须利用各种渠道加强与临床的沟通,检验科与临床的联系和沟通已经渗透在日常医疗工作中。我们科室的具体做法:
 
第一,定期向全院发布《科研平台与检验快讯》,内容包括“科研实验平台建立”、“本科检验项目”以及开展的一些新项目及其临床意义。对一些特殊检查,如生殖医学、微生物检验、基因诊断等相关项目,更对标本种类、采集与送检方法,标本接收时间、检测时间、报告时间等给予具体介绍。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我们曾多次对临床实验室信息网络(LIS)进行更新和升级,进一步完善了LIS与HIS的联接,只要检验结果一完成,经审核后立即发送至临床科室,使所有检测结果均可在第一时间进入临床终端,大大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第三,通过医院办公网络随时向各临床科室通报开展的新项目或新技术。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质疑也可通过办公网络发给检验科主任或检验人员,检验科经过核实确认后再及时反馈给临床,使得检验数据更有效地服务于患者临床诊治,也杜绝了事后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还要经常性地与临床科室举办座谈会,通过互相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和提高。
 
此外,我们每年通过申请举办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和新技术培训班”,向全国检验界同行以及临床相关领域的医护人员传递检验新信息。
 
《科学时报》:为了方便临床医生,检验科通常会制定出各类检验组合项目,而临床医生也许只对自己熟悉的检验组合项目比较了解,并很难掌握其他检验组合的情况,但是患者来到医院检查,希望得到一个能反映出身体状况的具有代表性的检验组合项目。盲目、大范围的检验组合都不符合循证医学发展规律,科室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各类检验项目的组合?
 
李晓军:检验工作者的目的就是广泛向临床医生宣传各种项目组合及各种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价值及其限制,宣传项目选择的适应征及有效性,从而对检测结果作出科学合理的判读,为临床合理地选择项目组合提供指导意见。
 
我认为目前大部分项目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临床诊治的,也受到临床医生的认同。但也不否认某些地区和医院存在盲目过度组合的现象。建立和运用项目组合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疾病诊断;科学实用;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我们目前根据临床需求、疾病特点及方法类别,制定了包括体液、肿瘤、传染、自身免疫的多种项目组合,以上大部分项目均可单独申请,所以医生也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自己需要的随机项目组合。应该说,多数情况下,项目组合适用于初诊患者或健康体检者;对于确诊患者或慢性患者,我们建议医生应根据患者个性化病情特点,开具个性化的检验项目。
 
《科学时报》:现在,我国已经提前步入了抗生素高水平耐药的国家行列,所以如何有效地对细菌耐药性的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指导临床用药,也是检验科的工作之一,作为科主任,你是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
 
李晓军:作为科主任,首先要重视微生物室建设,及时添置并更换设备,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微生物室工作人员不能忽视自身学习,经常要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细菌耐药监测的学习班和学术会议,从而全面了解抗菌药物作用原理、细菌耐药机制,熟悉自动分析仪的专家软件系统,以便正确地对药敏试验结果作出解释。
 
规范检验过程。建立微生物检验分级报告制度,一般来说,从标本采集到得到病原学检查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往往需要2~3天,有时则更长,而此时病人病情可能已发生了变化,检验报告对于病人而言已失去了相应的价值。为了让临床及时了解病原学检查情况,可通过医院网络系统或电话先报告涂片染色结果,再依次报告培养、鉴定或药敏结果。其次,规范操作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如血液标本除常规培养外,若考虑有特殊病原可能时,如厌氧菌、结核杆菌、真菌等,可结合临床采用特殊培养基,以提高阳性率。如病人已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可在培养基内加入阴离子抗凝剂或采用抗生素吸附树脂装置。痰标本最好接种3 种培养基,即血琼脂、巧克力琼脂、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作好LIS与WHONET的对接。应用WHONET 软件,通过计算机分析,每三个月统计本院、本地区分离菌耐药特点和耐药趋势,鉴别院内耐药株的暴发流行和发现一些耐药机制的特征,及时汇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并提出必要建议,这对于指导临床经验用药,制定适合本院抗生素使用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加强微生物实验室与临床的联系。采用讲座、座谈会、简讯以及参与查房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宣传病原学和细菌耐药性方面的新进展,协助临床医师理解耐药性监测结果的意义,同时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检验科在抗菌药物规范使用中的指导作用。
 
《科学时报》:最后,请你谈一谈科室管理的心得?
 
李晓军:有关科室管理我没有什么过多要讲的,大多数检验科都有适合自己实情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对我而言,深有感触的几点是:管理是一门艺术,科主任则是策划和协调者;检验科的宗旨是服务,管理则是优质服务的保证;沟通处理好院内临床科室等各方面的关系,对检验科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力度,是推进检验科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科学时报》 (2011-3-25 B3 检验医学)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