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璐
3月14日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已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一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这个提法对我国公众健康意义重大而深远。3月24日,由清华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举办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针对“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进行了深刻解读。
在今年的两会上,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表示,“中国的控烟步伐一直比较缓慢,‘十二五’有这么一个大动作,很不容易”。控制烟草的内容首次纳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既是政府的公开表态,也是今后五年的努力方向。
“十二五”全面控烟,意义何在?
我国是世界上吸烟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现在吸烟者达3亿,男性为2.9亿,虽然女性吸烟率较低,但是女性吸烟人群也达1260万。预计到2025年,我国每年与烟草使用相关的死亡会达到200万人,占全国死亡人口总数(1264万人)比重的15.8%;其中有1/2在35~69岁间死去,吸烟者的人均期望寿命要比总人群的期望寿命短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大目标的关键时期。其中,建设健康社会或健康中国,保障全体人民健康,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是核心目标之一,也是重要标志之一。
对此,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教授胡鞍钢表示,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发展思路和发展政策上应主动地促进科学发展与人民健康的一致性和最大化。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烟民最多的国家中实行全面控烟,既是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过程,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发展健康友好型产业,建立健康友好型社会的过程。
解读关键词: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
五年前,中国的控烟工作刚刚起步,没有被纳入“十一五”规划。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如今经过了几年的探索,在对“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理解和执行上,从政府到公众,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专家指出,“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是指在未来5年内,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既定的策略、路线和时间表,推行相应的法规制定和有效执行,开展相应的活动。
“禁烟不是简单的禁止吸烟,包括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无人吸烟,没有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还包括杜绝向青少年出售烟草和由青少年出售烟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主任杨功焕说,这三项目标也是我国2006年已经生效的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在过去五年内应该达到的目标。
杨功焕提出,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将降低烟草使用和二手烟暴露带来的巨大健康危害,保护每一位公民免受二手烟的危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肺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猝死等疾病的发病风险;是提高预期寿命的策略中最符合成本效应的策略措施之一,维护了每一位公民的健康权。
全面控烟路径
胡鞍钢提到了“十二五”期间全面控烟的思路,他认为,必须将控烟作为政府履行保护人民健康的最有价值的公共服务,在国家和各省设立烟草控制专项经费,按照行动计划促进烟草控制活动。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公开征求社会意见,使之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指导全社会的控烟行动。
“在需求方面,通过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建立“价税联动”机制等措施抑制烟草消费需求,迫使烟草产业全面转型。供给方面,采用补贴、转产、贸易等多种政策组合,促使烟农转产、企业专营、产业转型。”胡鞍钢表示。
胡鞍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全面控烟的三步路径:第一步,在“十二五”初期有效控制烟草消费需求的扩张;第二步,在“十二五”末期实现烟草种植、生产和流通各领域全面缩减;第三步,在“十三五”时期完全实现烟草产业转型,并最终实现烟草控制的目标。
专家们一致认为,确立“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目标和指标,作为预防重大健康风险因素的重要举措,并明确干预策略和投入保障,不仅改善卫生服务、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而且对于保证21世纪上半期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时报》 (2011-3-25 B2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