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24 6:32:38
开启个人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她的故事》,彭怡平著,中央编译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定价:48.00元

插图:流落街头的母子。孩子母亲支撑着双腿枯瘦如柴的孩子,无言地望着我。
 
以《玫瑰人生》一举登上法国香颂天后地位的爱迪·琵雅芙,曾用自己的人生向世人证明:“如果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无怨无悔地做自己,当‘爱迪·琵雅芙’还有什么意思?”那女人们,你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80平米的房子就能让你幸福一生一世,还是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生命的意义?
 
□本报记者 杨新美
 
为什么撰写历史著作大多都是男性?为什么历史课上坐在讲台下的多半是女生,可站在讲台上的多是老头教授?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女人们都在干吗?这些疑问,让一个弱女子背起行囊开始走访各国,这一走便是10年,足迹更是遍及欧洲、亚洲、非洲。用影像和文字捕捉回12个国家女子的身影,讲述了一个个“她”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她的故事》。这位女中豪杰,就是彭怡平。
 
展示独特的女性文化
 
为了在世界数百个国度中筛选出形形色色的女性文化,彭怡平先以“洲”为单位,再从游历的40多个国家里,寻找出12个不同国度做代表。在《她的故事》中,彭怡平以极细微的观察力,从文化背景入手,以相逢女子的言行举止、人生过往,为我们呈现出世界不同民族女性的生存状态。台湾著名女作家蔡素芬评价说,彭怡平是毫不浪费行程地完成自己观看世界的雄心,也开启个人与世界对话的窗口。而或许作为读者的我们,手捧着这本书,就能足不出户的听世界其他女性畅所欲言。
 
这本看似像旅行游记的书,并非仅仅只是地理民情的介绍,看似讨论女权问题,可在其中没有大肆探论女权主义的慷慨激昂或是激进的语言,但视觉冲击力强的画面、生动的故事,却震撼着你我。
 
为何选取这种模式来写书?彭怡平说,在旅游摄影与旅游文学这两个领域里,以女性为主题的报道付之阙如;另一方面也因为女性的研究与论述多数限于性别议题,对于其他主题的研究与报道,却相对显得不足。所以彭怡平期望藉由摄影与文学的角度,来介绍世界各地的女性,并且期望藉由旅游,实地见闻与接触不同国家的女性,与自己多年来经由书本、影像、新闻以及艺术等不同媒介所了解到的女性形象,交叉比对,期望能够去除历史加诸于女性的种种偏见,找出形成这些女性形象背后的诸多原因,还原这些女性真实的面貌。
 
彭怡平表示,希望这些女性的故事,不仅能够传达这个国家不同的种族、阶级、职业、年龄的女性们的生活、希望与梦想,看到的不仅是女人的故事,也得以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政治、历史、美学、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所孕育出来的独特女性文化,期待《她的故事》世界女性图像这一主题的系列报道,不仅多彩多姿、打开了我们的眼界,更丰富了我们的心灵。”
 
美丽面孔下的她
 
“身为女性,不少人的一生从诞生之初就是一场无望的抗争,她们的言语被封杀、她们的渴求被禁止,她们的身体也被束缚在各式各样的社会符号里,这些使得大多数的女性时刻处于‘精神分裂’的状态,并习惯与自己多重的幻影为伍。”彭怡平说。
 
在《她的故事》这本游记里,就有着这样一幅幅画面: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一对新人接吻的pose;在开罗的一家咖啡厅里,一位取下了头巾、穿着西式细肩带裸肩上衣和紧身牛仔裤的的年轻女孩穿梭其中;墙上挂着三张耶路撒冷的百门村里、不同年龄孕妇的模样,奇怪的是这三张照片都只有肚子,这是三种不同心情……殊不知,这一张张照片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番表情,无奈、心酸甚至是麻木。
 
“现在,新郎亲吻新娘!”摄影师一声令下,新郎僵硬地凑到新娘身旁,摆出了接吻的pose。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彭怡平也同时拍下了这个镜头,但不是因为这个场景祥和、平静、美丽,一切恰好相反。
 
“当我看到这对新人时,奇怪的发现他们脸上没有丝毫喜悦,只有焦躁、疲惫、不安、战战兢兢。”彭怡平说。接吻这个pose的前奏是,新郎新娘分坐于中庭喷水池的两端,看起来像互不相干的陌生人,面无表情地等待着。而他们身边没有一位亲人,仅有两名身穿黑色西装礼服的男子,他们都戴着墨镜,一只耳朵塞着无线耳机,而一只手插在裤腰带里(揣着的都是真枪实弹),两只眼睛机警地观察着周遭的环境。
 
后来彭怡平才得知他们是被迫结婚,如果两人不结婚,新郎就会立即被女方的黑手党杀掉并弃之荒野。她说,西西里的传统教育——将家庭荣誉与为人妻母放在第一位,让西西里女性在婚后失去人生目标与生命热情,只知守着丈夫孩子过日子,为了保护家庭成员,甚至不惜成为罪恶组织的顽固守护者。由此,不难想象这位新娘以后的人生。
 
在旅行过程中彭怡平渐渐发现,在倡导女性主义的今天,还有很多女性无法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如在埃及的开罗,无论是火车站、地铁里、街道,白天时清一色所见的都是男人的面孔。而当夕阳西下后,女人才出来到咖啡店或是逛市集。在埃及的另一个城市——卢克索,彭怡平惊讶自己一整天几乎见不到一位女子。卢克索一户人家的女子玛佳告诉彭怡平,在埃及,没有家庭里的男性成员的允许和陪伴,是不能离开家的。彭怡平惆怅不已:“万万没有想到,口口声声说热爱女性、尊崇女性的埃及男人,也是让埃及的女性以仰赖他们、逆来顺受来立足。”
 
更糟糕的情况恐怕是耶路撒冷百门村里的女人。彭怡平说,这里每位女子一生的工作就是帮助丈夫获得宗教学博士,养家糊口,此外还得生15~30个孩子,以帮助繁衍宗教教徒。
 
的确,彭怡平用她的相机、文字让我们也看到另一群积极乐活的女性,如活出自己的法兰西女人、个性鲜明的韩国女人、率性的荷兰女人、勇于追求自己生活的新加坡女人。但这些女人背后却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困扰。如在对外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两性平等问题从未真正解决;在今日,荷兰社会由于没有相对数量、质量优良的托儿所,导致大多数女性成为母亲后被迫放弃工作而照顾孩子;新加坡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不低,且多半经济独立,却面临着严重的家暴问题。
 
正如蔡素芬在序言中所说:“跟随她的游踪所至之处,也是一场历史文化的洗礼,在特定区域的特殊时空背景下,女子形象一一现形。这些女子的人生抉择与命运都与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不可分离,取样的女性从年轻到年老都有,可作为前后世代面对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对比,旧传统与新观念的折冲,撞击女子的抉择或宿命。从中也不禁令人感叹,无论女人面对的是怎样的文化载体,多少都受到家庭婚姻的钳制,若要发展个人的独立性与自由,势必得付出相当代价。世界女子群像殊异,但想活得更独立自主的心声则相同,从传统压抑走向完全自主的道路,犹如进行中的千回百折的命运交响曲。”
 
摄影,不是拼命地按快门
 
《她的故事》书中一个画面里,是一对流落街头的母子。一个双腿枯瘦如柴的孩子一只手倚着愁眉不展的母亲,静静地望着镜头。拍摄这张照片前后,这位母亲与彭怡平之间并没有任何语言的交流。
 
“我只是在人群里无意中看到了母亲那无奈的眼神。”彭怡平说。只是在她与这位母亲对视了许久后,彼此心领神会。彭怡平举起相机欲为这对母子拍照,而母亲也拍拍躺在身边已经奄奄一息的孩子,示意孩子站起来与她拍照。但孩子似乎身体太虚弱,他总是站起来了就立即跌倒,如此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倚着母亲的肩膀站了起来,让彭怡平抢到了这个镜头。
 
捕捉画面,对于彭怡平而言,并非只是一个“瞬间”。“摄影不是一直拼命地按快门。为了能抓一个完美的镜头,有时候我会等几个小时、几天或甚至十几年后才按下快门。”她说:“我一直用传统的胶片相机拍摄,所以更为谨慎的思考每一张照片,所希望能够呈现到的状态。”
 
从《她的故事》这本书的封面、封底的两张照片,看出彭怡平所拍的照片里都有她独特视角。封面照片里,一个商店橱窗里,一个身着性感内衣的暴露假模特旁边,一位荷兰女性,带着运动帽、身着休闲服和牛仔裤,坐着微笑地望着窗外。彭怡平说,这位名叫玛丽斯卡·马鸠的女子,曾经在16岁那年为了自己买一只狗而走入这一行业,在多年之后为了帮助荷兰妓女从业者维护自己权益、保护好自己,而在阿姆斯特丹创办了一家妓女信息中心。彭怡平希望通过玛丽斯卡和假模特这种真女人与假女人的戏剧方法来呈现,同时在这张照片去引申出来她的人生的过往,从而去撼动读者。
 
如出一辙,封底的照片也经过一番精心“处理”。你会惊讶三张百门村孕妇照片没有头和腿,只有孕妇挺着的大肚子。彭怡平说,自己故意先拍了三张去头去脚的照片,寓意在与这些女性在那个社会里只是一个的机器,没有思想,更没有行动的自由;而将这三张图片冲洗出来后又放到一张照片呈现出来,是为了凸显出3个不同年龄段的人怀孕时的不同心情——喜悦、无奈、麻木。
 
“摄影本身就像一首非常简洁的诗。”因此,彭怡平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一张照片来浓缩一个人的故事,所以她总是试图通过一幅幅画面传达人的心理状态、人生故事、情感、思想等。通常都需要长期观察、长期与对象相处,然后去了解被拍摄对象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期望或是真实的他跟他所期望的他是什么样的,当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个最好的状态呈现的时候,才就会拍下这张照片。“摄影,对我而言,是一种捕捉一个人的灵魂、一种我传达思想的倾听感的一种捷径。”
 
《科学时报》 (2011-3-24 B4 精神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