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23日讯(记者潘希)为庆祝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40年,3月23日,中国气象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召开座谈会,回顾中国气象卫星事业40年奋斗和发展历程,纪念广大航天和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卓越贡献,谋划新时期中国气象卫星事业前景。
据介绍,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接收利用国外气象卫星资料,并同步开展研制自己的气象卫星。截止到2010年底,已成功发射了11颗气象卫星,目前6颗卫星在轨运行。静止气象卫星实现了双星观测、在轨备份,极轨气象卫星实现了更新换代和上午、下午星组网观测。我国气象卫星已实现了业务化、系列化的发展目标,实现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益。
我国已成为国际上同时拥有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的少数国家和地区之一。世界气象组织已将我国风云卫星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使我国风云卫星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
据初步估算,我国气象卫星投入产出效益比超过1∶40。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随着风云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效益显著提高。”
目前,风云气象卫星已经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环境监测、资源开发、信息传输、科学研究等多个重要领域,以及气象、海洋、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和航天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应对防范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生态遥感监测和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环境遥感监测和环境灾害监测预警、海洋遥感监测和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和粮食产量监测预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10年,我国的气象卫星无论在质量和规模上都将有一个长足发展。”郑国光说,未来将通过风云二号03批、风云三号02批、风云四号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实现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到2020年,将实现静止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实现极轨气象卫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三星组网观测,卫星观测资料在数值预报模式资料同化中占有的比例明显提升,在自然灾害、环境、农业、生态、海洋等方面的监测能力明显加强。
《科学时报》 (2011-3-24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