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掌握核心科技是提升国家产业形象必由之路 |
——访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 |

格力总裁董明珠(左)提出提升国家产业形象十点倡议。潘希/摄
□本报记者 原诗萌 潘希
“在崛起的中国,产业形象必将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支撑。”3月17日,正在北京参加核心科技与国家产业形象——首届“中国创造”院士论坛的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向本报记者表示。
在该论坛上,董明珠向全国制造业同仁发出了提升“国家产业形象”的十点倡议。
是什么原因让格力发出这一倡议,格力又将如何以产业发展承载提升国家产业形象的历史责任?带着以上问题,本报记者对董明珠进行了专访。
《科学时报》:“国家产业形象”这样一个概念此前在中国并未被广泛提及,您和格力发起塑造国家产业形象的倡议基于怎样的考虑?
董明珠: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已到了需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国家产业形象”的历史时刻。
当前,世界各国人民正通过中国制造越来越了解真实的中国,但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被公认为制造“大国”,却并不是制造“强国”,“中国制造”整体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附加值低,一些科技含量低、拼资源、拼能耗的产品还占据很大比例。
这提醒我们,重塑“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已成当务之急。格力电器20年的创新历程和引领行业不断发展的决心,让我们有实力站在这里,共同倡议全方位提升和塑造中国的国家产业形象,这也是所有中国企业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以后的国际经济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更是软实力的竞争。
这个软实力,对中国产业界来说,一是要通过核心科技不断提升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打造我们国家的产业形象,为中国产业的全球化布局提供国家产业的整体品牌支撑。我们坚信:在崛起的中国,产业形象必将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支撑。
《科学时报》:在国家产业形象倡议中,加强技术创新与掌握核心科技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格力如何去承载和践行?
董明珠: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这也一直是格力电器发展的座右铭。
目前,中国已跃升为第二大制造国,甚至有机构预测,最近几年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制造国。但如果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无法跟上,这种地位的获得对于中国的意义来说,仍将大打折扣。我认为,中国制造业要想在“十二五”期间真正实现向“中国创造”转型,必须向全球制造产业链的高端转移。在此过程中,驱动中国产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型的,必将是自有的核心科技。
所以,格力电器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外来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在格力,科研投入不是按“销售收入的百分之几”来预算的,而是根据企业未来发展“按需分配”,建立300多个专业实验室,涵盖家用和商用空调多个领域,无论数量、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依靠核心科技的突破,格力电器不断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目前拥有技术专利3500多项,是中国空调行业中拥有专利技术最多的企业,也是中国空调行业唯一掌握核心技术、不受制于国外技术的家电企业,虽然发展只有短短的20年,但实力已经与很多成立百年的国际空调巨头平起平坐。
《科学时报》:国家产业形象倡议也对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是为什么?
董明珠:国家产业形象的提升不能将眼光局限在国内市场。只有将产品远销海外,并获得全球消费者一致认可,才是真正能为提升国家产业形象作出贡献的“世界名牌”。
比如格力,自主品牌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空调产销量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2010年,我们用最快的时间提供了完美的空调系统解决方案,从众多国际品牌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创造”走进了南非世界杯主场馆,这是中国空调品牌第一次服务世界杯主场馆,为中国产品赢得了国际声誉。
随着自主品牌产品海外销售量不断提升,我们在“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国际化战略指导下,已经开始向海外稳健输出技术、管理和产能。目前我们在巴西、巴基斯坦、越南建立了3个生产基地。事实也证明,格力空调的技术和品质已经深受全球消费者喜爱。下一步我们还将在美国建立生产基地,我们要让“空调故乡”的人们享用最新的空调技术,了解中国文化。
《科学时报》:国家产业形象倡议也呼吁企业提升商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对此您怎么看?
董明珠:很简单,只有才能没有品德的人,谁都不喜欢,一家或几家企业也无法代表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只有整个中国制造企业一起努力,我们的国家产业形象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不好,很多企业都还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对同行进行不规范的恶意竞争,对消费者投机取巧、虚假宣传,做产品偷工减料,对社会、对国家却不愿履行自身责任。比如很多企业一讲到纳税就不见了,去年格力电器交了37亿元的税,很多企业收入比我们还高,但交的税却比格力少很多。家电行业纳税方面,格力电器12年都排在第一,我决不后悔也不觉得吃亏,因为我们这些人应该有义务来承担责任,即使企业或高管再富有,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不富有,员工都不富有,企业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中国制造业要走向世界,打造更好的国家产业形象,我们也需要让自己身上流淌道德的血液,以自己的科技实力和商业风范,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竞争中,挺直中国全新产业形象的脊梁。
《科学时报》 (2011-3-21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