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伟 陈治国
“粳”读什么?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启发教授在校内的一场报告会上指出,市面上发行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给“粳”的注音是“jīng”,这与几千年来的粳稻文化和民间习俗不符,应该予以更正,读“gěng”。
“每次听到学生读错,我就会很心痛。”张启发认为,关于“粳”怎么读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时候。在他的印象中,“地不分南北,正经的水稻人无读‘jīng’者”。可是现在,他实验室里的学生几乎少有能够读正确的。
“这样下去,绵延几千年的粳(gěng)稻文化将逝于一代。”带着这种担忧,张启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时间搜集整理资料,他翻阅了《说文解字》,里面认为“粳从更声”,应该读“geng”或者“gang”;在《康熙字典》中,“粳为居行切,音庚”,张启发据此推测,“粳”可能有“geng、gang和jiang”三种读音。
经过多方查找资料,包括从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的论述到日本学者冈彦一的著作,张启发认为,目前国际上关于粳亚种名称“keng”基于汉字读音“geng”。因此,“粳”(geng)读音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同时,也关系到中华科学文化的国际地位,“如果geng之不存,那么keng何所依?”作为一名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张启发在这场报告中更像是一位语音学的学者,尽管显得不那么“专业”,但却引来台下阵阵掌声。针对这一问题,他表示还将会请100位水稻专家进行讨论,并联名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呼吁,争取能改过来。
《科学时报》 (2011-3-18 B3 科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