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金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17 6:55:35
灾难小说的警世价值

 
□金涛
 
自3月11日灾难降临日本列岛以来,电视台播放的大地震的一个个镜头,不仅令人触目惊心,也使我产生一种压抑的幻觉:眼前席卷一切的海啸的冲天巨浪,倒塌的建筑物,一片狼藉的停车场和游船码头,大批旅客滞留的候机大楼,高速公路倒塌的桥梁和损毁的路面,天然气泄漏引发的大火,尤其是受损的核电站造成的放射物泄漏,以及轰然爆发的火山,这一切逼真的现实画面,和我脑海里留下的阅读日本科幻小说《日本沉没》的印象混合在一起,分不清哪些是虚构的幻想,哪些是真实的灾难,这是十分可怕的情景。
 
这是因为,以描写自然力带给人类社会的破坏作用为主题的科幻小说,常被人冠以灾难小说的称号,这类作品经常以特殊的音符弹奏出非主旋律的曲调,往往为某些“正人君子”所诟病。不过一旦这类科幻小说的“胡说八道”,在若干年后变为现实,人们对其建构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预见性,就不能不感到惊叹了。
 
《日本沉没》是日本著名科幻作家小松左京的杠鼎之作,1973年出版即创下发行400万册的畅销纪录,后又由东宝公司拍成电影,同样取得巨大成功。小说和电影对于许多中国的读者观众并不陌生,据我有限的见闻,日本的科幻电影,除了《铁臂阿童木》最负盛名外,其次就是《日本沉没》了。不过,前者似乎侧重于娱乐性,观众的年龄段也偏重少年儿童;《日本沉没》则由于科学构思建立在扎实的地质学、地震学、大洋地质构造、海底地貌等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同时题材的特殊性又深深地置根于日本国民对自然灾害十分锐敏的忧患意识,因而对包括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内的大众具有极大的震撼力。这也正是灾难小说特殊的影响力和不可替代的警世作用吧。
 
《日本沉没》,[日]小松左京著,高晓钢等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小说的情节限于篇幅不容赘述,简而言之,深海潜水艇潜入海底,发现一向平静的7000米深的海沟出现大规模异常,泥流翻涌,洋流奔腾,日本列岛上相应发生了新干线工程被迫停工、高速公路大桥垮塌等重大事故,各地火山活动频繁,地震不断。在日本政府秘密召开的专家听证会上,专家们根据分析各方面资料,发出了日本即将沉没的警报。
 
小说由此展开了政府制定应急计划,旨在拯救日本民族,国际社会也展开了救援活动……在这样的灾难背景下,描写了主人公的爱情和命运。小说最令人难忘的结局是:因为大规模的地壳变动,日本列岛多次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最后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巨大的海啸冲入陆地,日本列岛沉没了。
 
而这次日本大地震竟是9级,这是富有想象力的小松左京也始料未及的。
 
如果对照目前仍在发生的灾难和不断深化的报道,20世纪70年代推出的《日本沉没》,在将近40年后被重新评价,仍然有许多可供借鉴的教训。相对于其他自然灾害,地震与海啸是无法抗拒的,短期内地震还无法预报(这次日本大地震还提前1分钟拉响了警报),但由地震、海啸引起的次生灾害,如果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有可能大大减轻其危害程度。日本在房屋防震抗震方面值得中国认真学习,但是这次暴露出来的核电站建在海边的弊端,该引起热衷核发电人士的反思了。
 
另外,从灾情现状来看,也有值得政府决策层深层次的思考: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本身缺乏能源却消耗大量能源的状况,在这次地震中彻底暴露了经济的脆弱性,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脆弱性。在这方面,中国的发展模式也有相似之处,应该特别警惕啊!
 
借此机会,向日本人民表示真挚的慰问和同情,相信他们一定会从灾难中崛起,重建家园。
 
《科学时报》 (2011-3-17 B2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