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科学视野”丛书,《环球科学》杂志社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神经科学家正把一些魔术方法应用到某些类型的实验当中。图为丛书插图,魔术师佩恩和特勒表演的升级版魔术“电锯惊魂”,让人产生不可思议的错觉。
以世界前沿科学为普及内容的“第一科学视野”丛书由国际众多著名科学家撰写,内容具有权威性、前瞻性、探索性、普及性和可读性等多重优势,它将前沿科学知识进行大众化解读,通过专业的出版质量控制,让高端科学走下神坛,进入大众视野。
□本报记者 杨新美
目前,科学家们正研究一种可植入人体、用于医疗的新型“电脑”——DNA计算机,它将在体内自动检测疾病状况,并展开治疗;办公室的打印机、键盘、电脑显示屏、会反光的玻璃乃至自己的眼球等等,都是窃取信息“黑客”所布置的卧底,于无形中攻破防线并泄露你的秘密,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今,在网络世界里毫无隐私可言,但不久后的量子互联网却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安慰,让我们重获安全感……这些术语不再是学术论文的专属名词,那些发现、创造也不再被永远锁在抽屉里。
想要做一个科学潮流的潮人?想要做个有“范儿”的科学达人?无妨,借助电子工业出版社近日新鲜出炉的这套“第一科学视野”丛书,来全副武装自己吧。
走下神坛的科学
“第一科学视野”丛书集合了《科学美国人》杂志所独家授权的中文版《环球科学》近年来的精华内容,覆盖了网络、能源、环境、脑科学、遗传、基因、健康、生命科学、进化、宇宙、天体物理等科学领域。电子工业出版社少儿科普分社社长郭晶博士说,作为站在世界科学前沿的科普读物,“第一科学视野”丛书由国际众多著名科学家撰写,内容具有权威性、前瞻性、探索性、普及性和可读性等多重优势,其定位于爱好科学、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并希望深入了解科学的高中以上青少年读者及成人读者。
创刊于1845年的《科学美国人》杂志,迄今为止,已有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科学美国人》撰写过稿件,呈现了科学的前沿动态,并传播科学的理念与思想精华。读者遍及全球,在20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10多种语言同步传播。百年来,它在全球科普媒体界已经树立了自己的品牌。郭晶说,他们希望将世界顶级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呈现在中国的科学爱好者面前,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普爱好者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开拓科学视野,因此少儿科普分社重新整理、编排内容,出版了“第一科学视野”这套前沿科普丛书。
多年来,电子工业出版社一直以计算机、电子以及各类科技专业图书作为重点出版对象,而为了能以书、刊、盘、网四位一体的方式打造科普图书立体出版工程,该社特成立了少儿科普出版分社。郭晶介绍说,少儿科普分社秉承“传播影响未来的力量”的出版理念,整合科技出版资源,即面向幼儿、青少年,以及成人,提供科普专著、科普文学、科普动漫、科普绘本、科普百科等多种形式的科普读物;同时还致力于幼儿启蒙、少儿卡通、儿童文学、科幻文学、游戏益智、家庭教育科学、儿童养育科学等出版领域。
通过数年的资源积累和市场磨砺,分社形成了独有的出版理念,即将科学知识以趣味、生动、严谨、实用的方式,传递给科普爱好者,保护和提升读者对于科学的探索兴趣。而此次出版“第一科学视野”丛书是分社首次涉猎高端科普。
“‘第一科学视野’是一套高质量的科普图书,也是一套‘高端’的科普读物。”郭晶认为,这类“高端”科普读物是将前沿科学知识进行大众化解读,通过专业的出版质量控制,让高端科学走下神坛,进入大众视野,使得科普爱好者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科学“排排坐”
我们等着品味高端科普的“果果”容易,可要让前沿科学“排排坐”却并非易事。虽然只是将杂志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可实际上其过程凝聚了编辑们的一番心血。
为了更好地进行遴选,充分展示《环球科学》杂志的资源优势,分社专门成立了编辑组,并由分社社长亲自挂帅。而后,确定按专题整合编辑的思路,并制定了入选原则:体现社会热点;展示科学前沿;挖掘科学内涵;注重科学探索;贴近科技生活;提高可读性。
首先,编辑组分工协作,对2006年至2010年出版的全部期刊进行了地毯式梳理,去掉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进行分类;然后,选择可读性强的文章,按专业类别提取关键知识点;遵循上述原则,经过数次筛选,汇总和排序,最终归纳为七个主题,分别是《网络与科技》、《能源与环境》、《大脑与认知》、《遗传与基因》、《生活与健康》、《生命与进化》和《宇宙与天体》。然后,围绕着不同专题,编辑组又进行了细致的鉴别,进行整合编辑,最终形成了篇章目录;在体例结构的设计上,尽量尊重原版杂志的特色,力求让读者分享到纯正的文字与图片内容,与全世界共享国际前沿的一流作品。
《环球科学》杂志是以期刊特色呈现的,既有前沿性、敏捷性如其栏目“热点追踪”、“前沿扫描”等,又有覆盖面广的特性,如其栏目“考古学”、“医学·健康”、“教育学”、“地质学”、“天文学”等。但编辑组的吴辉坦言,作为杂志这样的载体,其文章的关联度不高、体系化弱,时效性强,这些特点使其出版工作既有优势又有难度。
回忆起出版过程,郭晶说,编辑组所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按专题来识别所有期刊的每一篇文章,并进行分类和汇总时,编辑组经常碰到交叉学科的文章。其次,文章篇幅差异很大,保持内容结构的平衡至关重要,编辑组需要不断调整内容结构。
“《科学美国人》杂志的高端科普做得很成功,这种类型的读物恰好是我们很欠缺的。能把这些文章译成中文,除了出版成中文版杂志,又汇总成专题性明显的丛书。那些对前沿科学知识有兴趣的读者,能从中拓展视野,能正确理解、把握科学的动态,了解更多的信息。这套丛书是值得传播的。”清华大学教授刘兵说。其次,杂志的阅读寿命是短暂而有限的,而书籍却更长、更易于保存,并能传承阅读,因此从此意义上来说,这套丛书的出版也非常有价值。
有情感、有温度的科普小品
“科技给人的感觉常常是高深莫测,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可窥其妙。而这些文章瞬间就吸引了我,让我如沐春风,激动不已。”编辑组的李娇龙说。这些文章都贴近个体生命、深入科技生活、直面现实焦点,并且读起来甚至比读小说还引人入胜,比如《“聪明药”来了》、《肥胖是席卷全球的流行病》、《自相矛盾的营养建议》、《我们为什么会无聊》、《流感会导致精神病吗》、《你不知道的嗜睡症》、《DNA中的酒瘾开关》、《2030我们开什么车》、《聪明的脑袋什么样》……真是不胜枚举。与李娇龙一样,其他编辑们也是读完文章后也开始对科学兴致盎然。
究竟这些作者们施了什么“魔法”,让这些没有理工知识背景的编辑们对其手不释卷?
拆分每一篇科普文章,不难发现其秘籍,它们不像说明文,不像议论文,更像一篇篇文艺性强的科学小品。
几乎每篇文章开篇,作者们都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是科学史上的典故落笔,引入正文。如超疏水、超亲水,一字之差的两个术语,让人晕头转向。但科普作家彼得·福布斯讲述了一个“荷叶效应”的故事,就让我们明白了其中差别,更让读者体会到科学发展的前景:科学家因荷叶表面的抗污性而获得灵感,并开发出一系列自清洁和抗菌技术,一场表面自清洁的技术革命正在进行中。“他(德国波恩大学的威廉·巴特洛特博士)预见了一个可以自清洁的曼哈顿:少量的雨水冲刷就能够让摩天大楼的玻璃和墙壁如同荷叶一般干净。此外,用新织物制作的帐篷和遮阳棚无需人工清洗,即可保持洁净”,“在日本,技术人员正在开发用于卫生间和医院的自除臭及表面消毒材料”……
此外,每一篇文章的标题也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如“越舒适,越抑郁”、“核废料该埋在哪儿”、“唤醒植物人”、“创造没有DNA的生命”。正文旁的附注,除了有些是辅助理解文中术语的文字,有些也是趣味横生的图表。在《向超级结核杆菌宣战》一文中我们看到了被结核病所夺取生命的名人,如音乐巨匠肖邦、英国浪漫诗人济慈、量子物理学之父薛定谔等人;《魔术脑科学》中“怎样凭空变出硬币”的图解,或许能让你学会一个魔术。
“通过这套书的编辑过程,我们切身感觉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前沿科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李娇龙说,它并不高深难懂,也并不威严难近,原来是这么有趣的;而科普文章原来是这样的奇妙无穷,是有情感的、有温度的。
推动优秀前沿科普著作出版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如果自己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无疑这套“第一科学视野”丛书让我们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遥望,让我们看清了科学家们天天在实验室做什么、在野外发现了什么,那些看似稀奇古怪的发明又究竟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每一天。
书中的巨人们又都是谁?撰写《用光尺丈量时间》的作者之一约翰·霍尔,是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撰写《破译癌症密码》的两位作者弗朗西斯·柯林斯和安娜·巴克都是“癌症基因图谱计划”的领导者;撰写《IQ骗局》的詹姆斯·R·弗林是新西兰奥塔戈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曾被国际智力研究组织授予“年度科学家”称号,也是美国剑桥大学心理测试中心著名的合作伙伴,等等。而每篇文章的译者、审校也是不容小觑的,如《癌症病因的最新讨论》的审校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肿瘤分子病理学教授李锦军,《人为什么能成为人》一文的译者杨宁宁是一名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遗传、进化和环境系遗传学博士。
一套丛书拥有如此庞大的作者、译者、审校队伍实属难得。湖南科技出版社多年来持续出版的“第一推动”丛书虽说是前沿科普,但译者难寻的局面已经成为出版丛书的一大绊脚石。而科普译者稀缺也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策划的原创高端科普书——“芦笛曲”丛书,其创作模式是相关领域的资深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共同完成一部科普作品的创作,但是两年来,因为作者难以落实,使得预期的出版计划迄今还未完成。
“要在国内找到很多像‘第一科学视野’丛书中这样的作者,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刘兵说,优秀的科普作者、译者是否能够脱颖而出,还是与体制有关系的。唯有激励机制倡导、选拔这样的人才,并让他们做科普创作、翻译后能得到很好的回报和充分的承认,才能推动优秀前沿科普著作的出版。
《科学时报》 (2011-3-17 B1 读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