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卢晓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15 7:1:37
如何应对“互联网自由”的挑战
 
□卢晓东
 
《盗梦空间》是2010年一部票房很高的电影,剧中主人公道姆·科布是一名水平高超的潜意识窃贼,拥有潜入别人梦境、偷走别人意识最深处秘密的罕见能力,他甚至可以在潜意识最深处植入难以觉察的新思想。剧中他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深入到了第四层梦境。
 
对《盗梦空间》的阐释和影评,基本认为这是一部心理领域的科幻电影。但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互联网安全专家邹维看来,这实际是一部有关互联网的电影。剧中梦境可以联网分享,恰似网络游戏的分享;剧中催眠药剂师屋中多人沉迷梦境不愿醒来,恰似网吧中的游戏者沉迷游戏不愿离开。如果说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网上聊天、新闻浏览、在线游戏等“浮云”是真实世界之外互联网的第一层梦境,那么网站之后的程序就是第二层梦境,第三层梦境则是架构互联网的基本技术规则和一系列协议。在互联网潜意识的最深处或者说第四层梦境,则是互联网发展的哲学和逻辑。
 
2010年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发表了有关互联网自由的讲话;今年2月15日,她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就这个主题再次发表演讲。在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之际,希拉里对同一主题再次长篇大论,主要目的就是在互联网的第四层梦境、互联网最深层次的潜意识中植入一个思想,即所谓的“互联网自由”。在这方面,希拉里像极了盗梦者。
 
与“互联网自由”的概念相配合,在互联网梦境的第三层、第二层和第一层,美国都有系统性的“盗梦”和“思想植入”行为,这些行为包括政府投资研发“跳墙”软件帮助破坏其他国家的网络过滤系统;政府支持在各大网站开设多语种网页,鼓励谷歌、Facebook、Twitter等互联网跨国巨头协助各国反对派,甚至要重振“全球互联网自由力量”。美国以上战略与“互联网自由”的概念相配合,实际已经在中东、北非的动荡中发挥了作用。
 
仅以社交网络为例,目前全球用户数超过百万的社交网络有50多家,其中领先者即是哈佛肄业生扎克伯格创造的Facebook,每天全球5.5亿用户以75种不同的语言在Facebook上浏览、分享和评价,互联网时代的全球社交联系方式被Facebook重新塑造。互联网的这种进化与发展,混合着“互联网自由”的概念,无疑已经成为对中国的新挑战。
 
希拉里在讲话中直接指责中国压制互联网自由,然而她在高扬“互联网自由”这一概念的优点、反复宣传美国将自己置于开放的一端时,却刻意忽略了3个重要因素。
 
首先,中美之间人口数量的差距超过10亿,这个巨大的数量混合着文化、历史、宗教、经济等一系列差异,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诉求和冲突其复杂程度超过美国至少两个数量级。梦境对现实需求有着极大的放大作用,许多人对此都有记忆和经验。现实问题经过互联网梦境的无控制放大,将在现实中引发更多的动荡,由此引发的问题美国不会替中国收拾,甚至还会乐观其成。
 
其次,中美之间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对于同样的问题如果美国更容易达成共识,中国则要困难得多,争论在梦境中会更加激烈。
 
最后,互联网1968年以ARPANET的形式诞生在美国,之后一系列进化都主要发生在美国。由于美国已经充分把握教育规律,有着全球最多的一流大学,美国在互联网及其相关领域、在互联网的四层梦境中都不断培养出各类领袖以及高水平人才,基本主导了互联网的进化发展。可以说,美国存在着全球最多的互联网盗梦者,并且是系统性、集团性地活动,拥有着不断清晰的战略。这种人才和技术优势是美国敢于将自己置于互联网开放一端的底气,也是美国通过“互联网自由”的概念能够攫取利益并扩大利益空间的关键。
 
而这样的底气我们并没有。
 
由于对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都没有充分把握,我们的人才培养直至今天仍然在依照自上而下的专业目录进行管理,在专业培养规格统一的要求下,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僵化。有人说,在国际政治领域,我们国家40岁以上的教授少有人(或者基本没有)能够熟悉互联网第一层梦境,听懂第二层梦境的对话;在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我们国家40岁以上的教授少有人能够进入互联网第三层和第四层梦境。由于学科划分僵化,这两个领域的教师难有交流,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几乎没有听闻。因而,中国在互联网的各个层次难以培养出盗梦者,只有防守难有反击,更缺乏系统性、集团性的战略和活动。
 
因而,在应对“互联网自由”的挑战时,我们呈现出整体的被动,被动的根源在于人才的缺乏以及背后教育制度的僵化。
 
应对“互联网自由”的挑战,李云龙一般的亮剑并不能展现我们的勇气和智慧。这个挑战表面针对互联网,但实质针对中国的教育。中国是否能不断涌现出超过扎克伯格的天才少年,还是天才少年都在准备奥数和高考?国际关系领域的教师是否与计算机领域的教师有充分的交流合作,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是否有效开展,还是他们继续老死不相往来?
 
希拉里作为优秀的盗梦者,其能够将“互联网自由”的观念成功植入梦境,条件之一就是我们处在梦境中,但我们暂时还醒着。
 
但我们真是醒着吗?
 
《科学时报》 (2011-3-15 B1 大学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