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福建南平的“医闹事件”轰动全国,图为事件发生后,南平市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站立在南平市人民政府门口要求打击“医闹”,还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资料图片
□张思玮
“‘医闹’已经严重动摇医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治病救人、维护健康的信心,又何谈让医务人员积极投身医改、为国家分忧呢?”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丁洁教授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其实,在此次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医卫界小组的委员们已将“如何治理医闹”作为讨论的热点话题。
“如果没有治理的话,再这样闹下去,最终损害的还是患者的利益。”3月4日中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原院长俞光岩教授特意抽出中午休息的时间,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采访。他认为,“医闹”已经严重影响到医生的职业行为、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也致使有些医生变得更为谨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开安全刀,用安全药”已经在一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中成为时尚。
“该冒的风险不冒了,复杂疑难的病例能推则推,有风险的手术能不做则不做,有的病人因此而失去了生的希望,医学科学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俞光岩说,对于医学科学而言,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同等重要,认真总结都有助于医学的发展。
重塑尊严
“医闹”一词目前还没有官方的解释,记者通过调查采访以及资料查询,大致归纳出以下行为均可视为“医闹”:辱骂、拘禁、殴打医务人员;拒绝搬运尸体,在医院设灵堂、设置障碍阻碍患者就医;打砸医院财物、扰乱医院正常秩序;在诊疗室、医师办公室、医院领导办公室内滞留不走,影响医院正常工作。也有不少医生认为,提出巨额赔偿行为也属“医闹”之列。
现实中,又有多少医务人员遭遇过“医闹”呢?
丁洁在两会前特意在北京某大型三甲医院作过一次2000份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一年内该医院遭遇过患者或家属辱骂的医生竟达到57.1%。
“不是普通的态度不好,已经到了辱骂的程度,就有将近6成的比例,我实在觉得可悲。”丁洁眼角微微地湿润了,激动得有些哽咽。
丁洁在《关于抓落实,切实发挥医务人员在医改中积极作用的建议》提案中,总结了医务人员工作具有“六高”的特点:高技术、高投入、高奉献、高付出、高风险、高压力。“要想成为一名有经验的主治医师至少要30岁以上,在这个培养过程中,国家、家庭和个人所投入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要远高于其他行业;职业的崇高除了体现在日常的医疗救治上,还表现在国家、人民面临危难的时刻,如SARS、地震、矿难等;医生工作面对的是生命,每天要与疾病打交道,几乎每天都在超负荷的运转。”
在丁洁的调查中显示: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医生占到90.2%,22.3%的医生需要长期加班,95.0%的医生每天下班后都会感觉疲劳。
为何医务人员如此辛苦的工作,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相应的尊重和理解呢?
丁洁向记者道出了原因:医生面对的是生命,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然而,医学如同其他领域的科学仍然存在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医疗领域目前仍有许多未知和无法攻克的疾病。当医患纠纷发生时,社会及媒体更倾向于患者,而医生则成为医学科学本身的局限性的责任承担者。
过度的自我保护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医疗行业流传最多的话就是:“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尽100%的努力”,医患之间高度信任,家属把病人托付给医院的同时,也主动地承担了风险和责任;医务人员毫无杂念地对病人竭尽全力的救治。其结果是一道道难关闯过了,一个个奇迹产生了,一个个高难度的手术成功了,一个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回来,医学科学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回想起那个年代,俞光岩觉得“才是正常和谐的医疗环境”。“即使手术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或者出现了种种并发症,或者抢救没有成功,哪怕是人财两空,病人和家属很能理解,没有怨言,更谈不上打官司,搞‘医闹’。”
而眼下的医疗环境,医患之间缺乏了足够的信任,有的病人和家属到了医院,心里想着“医院可能会坑病人”,有的医务人员则想着“病人是要告状的”。
“绝对不能把看病就医看成去商场购物一样,要的是‘物有所值,一分钱一分货’,认为只要花钱多,用最好的手术设备,吃最好的药物,请最好的医生就能达到预期效果。一旦手术不成功,治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出现并发症,一些病人和家属便不能理解,或者‘医闹’,或者打官司,甚至动手伤人,动刀杀人。这种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俞光岩说,医疗行为中避免用“最好”一词,因为每个病人的病情不同,治疗中只能说最合理或者最恰当的治疗方案。
如此一来,这种在世界上极少数国家才有的“新兴行业”——职业医闹开始在我国悄然兴起,他们穿梭于各大医院,专门找一些可能发生医疗纠纷的患者或家属,然后到医院闹事,向医院索取高额的赔偿,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俞光岩说,有的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不经过深入调研,进行失实报道。官司打到法院,有时候“为了稳定”,“为了照顾弱者”,虽然没有医疗责任,医疗机构也得承担理赔义务。
这样的后果便使原本体力上十分劳累的医务人员,在遭受“医闹”所导致的心理创伤后,做事开始越来越小心谨慎,甚至自我保护达到了“过度”的程度。“当然,适当的自我保护是必要的,比如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的医患交流等等,但是消极的、过度的自我保护则害处甚多。这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改革的原则也是背道而驰的。”俞光岩此次带来的提案之一便是《在医疗改革过程中要重视医务人员的过度自我保护》。
多管齐下
对于“医闹”的性质,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曾对就“医闹”行为发表过评论:“医闹”是一种违法行为,它严重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
“建议政府的有关立法、执法部门尽快研究讨论,立法或出台有关规定,对影响、扰乱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行为有明确的专门部门负责,予以制裁;对于威胁、伤害医务人员的人予以坚决、严重的惩处。”丁洁、俞光岩等委员都表示国家应从立法角度对“医闹”进行治理,以整治、净化医疗环境,保证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医务人员的人格尊严。
此外,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媒体积极正面宣传医务人员崇高的职业奉献精神和行为,逐渐在社会中还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真实形象。加强对大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医疗行业高风险性的认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医学常识,不但看病,而且会看病,用科学的态度理解医学和医务人员。强化病人和家属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医疗的成功与风险相并存,主动承担医疗风险和责任,对于非医疗责任出现的医疗意外和并发症有充分理解。
俞光岩还建议,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强化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医务人员勇于承担风险,敢于担当责任,既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又有开拓创新精神,尽全力解除患者的痛苦,促进医学科学发展。
“我还建议政府层面在对公立医院进行补偿时,体现对‘人员’的支持,考虑到人力成本,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使医务人员能有一个真正体面的生活环境。”丁洁说。
《科学时报》 (2011-3-11 B1 科学与健康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