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参与交流 合作共赢 |
——访德国美茵茨大学医学院生理化学与病理学研究所教授、生物学家维尔纳 E. G. 穆勒 |

□本报记者 廖洋 实习生 刘彬
“中国的海洋生物技术目前已接近国际最先进水平,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从而促进产业化发展。”日前,德国美茵茨大学医学院生理化学与病理学研究所教授、国际著名生物学家维尔纳 E. G. 穆勒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维尔纳 E. G. 穆勒是国际著名生物学家,是硅质海绵动物研究的国际权威,也是中国科学院名誉研究员。他同时担任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委员会顾问,并是多个国际著名期刊的编辑、编委以及系列丛书主编。1966年在德国美茵茨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后,他先后赴美国肯塔基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国家癌症研究所、日本微生物化学所和克罗地亚Ruder Boskovic所做访问学者。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矿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成果显著而得到过多项国际奖励。近几年,他主要从事海绵动物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硅化机制与仿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海绵动物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硅矿化机制及其仿生应用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享誉全世界。他积极开展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成果显著。
算上这次会议,穆勒已来华7次,对于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发展,他深有体会。在采访中,他对中国在海洋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连连称赞,他说:“本届大会聚集了世界上最有名的行业专家,是一次高水平的研讨会议,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也证明了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以及国际同行对中国海洋生物科技未来发展前景的认可和关注。”
中国的海洋生物技术目前已接近国际最先进水平
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美国和德国比较成功;在亚洲,日本、韩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海洋生物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目前已在养殖生物遗传改良、种苗繁育及其相关技术、病害控制与设施养殖、海洋药物与资源和滩涂耐盐植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很多行业在国际上都有突出成绩,尤其是水产养殖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水产养殖规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德国在海洋生物技术领域位于欧洲前列,中国与德国的发展思路是一致的,即由政府来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德国教育与科研部部长与中国科技部部长万刚都非常重视和支持这一领域的研发,这种模式有利于保证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和智力支持,在中国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中,海洋生物技术都是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海洋生物技术未来将更多地依靠纳米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细胞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而目前中国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穆勒强调。
对于中国的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穆勒表示:“中国已拥有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等相关研究单位,正在合作发展抗癌药品;同时,从海洋动物虾、蟹等甲壳动物的外壳提取的甲壳素资源在中国很丰富,青岛一些机构和清华大学都在利用这种资源做骨骼和组织工程材料,在止血和凝血方面有重要的医学功用,中国在此类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外,中国的水产养殖业位居世界前列,鱼类、蟹类等水产养殖成果突出。”
对于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穆勒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好评。“中国利用自发研制的深潜‘蛟龙号’开展深海研究,包括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综合利用了从深海矿物中提取的金属材料,并通过这项技术获得了极大的能源,实现了低碳、环保,在能源转化方面做得相当出色。”
中国应加强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的国际技术合作
“本届大会聚集了世界上最有名的行业专家,得到了中国政府以及青岛市政府相关领导的支持,中国非常清楚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价值,这是一次在中国成功举办的高水平研讨会议。”穆勒对本次会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穆勒还告诉记者:“此次会议首次提出了要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加强在骨质疏松方面的预防研究,这是一大亮点。中国和其他国家合作进行药物方面的研究,开发新的医药产品已形成国际合作意向,并就此达成了国际共识。”
作为一位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资深专家,对于中国未来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穆勒建议中国政府应该大力加强与国外先进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这样一方面可以共享资源,另一方面促进共同进步,此次会议的召开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据了解,目前中德两国在海洋生物技术领域正展开多方面的合作,两国政府也都十分重视双方的合作,现已建成的德中合作实验室作为德中合作的一个典型,已经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学生工作达十年之久,穆勒本身也积极推动着双方的合作,并亲自教授着来自中国的求学者。此外,穆勒还透露,欧盟与中国的一个新的合作项目也即将启动。
“发展高技术,促进产业化,这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穆勒最后强调道,“国际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需要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支持,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对于未来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充满信心。”
《科学时报》 (2011-3-11 A2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