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张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10 7:2:20
赋予土木工程智能与生命
——记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段元锋博士
 
□张婷
 
“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是一项将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与土木工程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的研究。由于在其研究过程中,涉及到重大土木工程结构的状态感知、健康评估、安全预警、寿命预测、减振防灾、维修加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被喻为“赋予传统而古老的土木工程以智能和生命”的研究。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段元锋博士慧眼独具,将该学科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为之踏实研究,勤奋工作,成为一名赋予土木工程智能与生命的人。
 
好学上进壮志力酬中华土木事业
 
段元锋出生于山东莱芜的一个农村家庭。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好学的他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现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在校期间,勤奋努力的他获得了多项奖励,其中国家奖1项,省级奖励6项,校级奖励20余项。
 
大学毕业后,经过一年的公路施工,桥梁设计和水利工程监理的实践锻炼后,段元锋以全院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为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硕博一贯制研究生,师从董石麟院士,研究大跨空间结构。2001年,转入香港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结构工程讲座教授(Chair Professor)高赞明教授、倪一清教授、董石麟院士,致力于大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方面的研究,从此开始了他“赋予土木工程智能与生命”的研究之路。
 
踏实研究赋予土木工程智能与生命
 
在博士研究期间,段元锋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了香港研究资助局优先资助项目“采用磁流变阻尼器进行斜拉索的振动控制”, 参加了高赞明教授和陈政清教授联合主持的“洞庭湖大桥斜拉索振动控制”项目,这是世界首次将智能磁流变阻尼技术应用于桥梁结构。在此期间,他完成了闭环实时振动控制在实桥实索上的首次验证实验,并观测到了第一手的斜拉索风雨振资料。博士后期间,作为主要参与人,他完成了“用于斜拉索振动控制的具有内嵌式传感器的智能阻尼器的开发”、“青马大桥健康监测评级系统的建立”、“基于电磁主动材料的智能结构与系统”、“高耸结构健康监测基准问题的研究”等项目,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进入浙江大学后,作为项目主持人,段元锋正在和他的研究生们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在役空间钢结构的构件应力监测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培育项目“基于向量式有限元的强地震动场作用下大跨度斜拉桥的倒塌模式与模式控制研究”,以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采用智能磁流变阻尼器的大跨索承桥拉索振动控制技术研究”的研究工作。
 
段元锋十分注重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除了“洞庭湖大桥斜拉索振动控制”项目外,他还参与了“世界最长斜拉桥(主跨1088m)——苏通大桥健康监测及安全评价系统设计与研究”和“世界最高电视塔(610m)——广州新电视塔施工监控和运营健康监测系统开发与实施”等项目,在系统设计与开发、传感器现场安装与数据处理等工作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今,这些享誉世界的建筑物安全地屹立于中国的城市之中。
 
努力终究收获成功。近年来,段元锋踏实研究,努力工作,作为34岁的青年学者,已发表的国际期刊及会议论文30篇(SCI收录4篇,EI收录10篇, ISTP收录10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十余次;申请国际发明专利4项(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已授权发明专利两项(美国、中国);荣获全国发明博览会银奖1项;荣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1项;荣获香港理工大学最佳专业顾问服务及创新(国际)奖1项;参与的大型(纵向)科研项目7项,大型(横向)工程项目5项;任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等多个国际学会会员;任Engineering Structures 等多个国际期刊评审委员。
 
面对我国正大规模建设土木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大环境,段元锋十分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将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赋予土木工程智能与生命,也把最大的幸福——安全感——赋予我们!
 
《科学时报》 (2011-3-10 A7 人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