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高明
他的人生道路曲折又充满光彩——未满17岁便踏入军营,41年忠诚不渝。有过峥嵘岁月,有过激情时刻,在经历了祖国的艰苦岁月和伟大的历史变革之后,未及喘息,他又投入到实现历史大跨越的新时期海军装备信息化建设中。
他的事业历尽艰难又业绩累累——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一项又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创新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0余项。一大堆累累硕果,一连串荣誉的光环,见证着他在装备科研道路上艰苦跋涉的奋斗历程,诠释着他对海军装备事业的执著与追求。
他,就是海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原所长、总装科技委兼职委员刘文化,一个在海军装备第一线奋战了40余载的科研老兵。
从梦想到现实的军旅梦
刘文化祖籍山西,1952年出生,父亲是一位革命军人。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家庭给他的童年留下了特殊的烙印。1969年,刘文化应征入伍。17岁的他带着懵懂的青春印记走进了海军工程兵部队,开始了艰辛而又充满豪情的军旅生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那时候的工程兵,从早到晚跟坑道、石头打交道,而施工机械比较简单落后。年轻的刘文化与战友们奋勇争先、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战严寒、斗酷暑。伴随着同龄人的羡慕,伴随着青春的激情,那轰鸣的钻头、飞溅的沙石、粉尘弥漫的空气,当时都算不上险和难。有时山洞的石质不好,挖山洞修隧道,时常发生事故,很多战友由于恶劣的环境导致疾病、伤残,甚至为应急战备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困难的环境磨炼人的意志,艰苦的生活造就坚强的性格。春华秋实,4年多的工程兵生活让刘文化受益一生,为他后来克服科研中一个又一个困难,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3年8月,各项工作表现出色的刘文化被层层推荐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在宁静的校园里,刘文化如饥似渴地攻读所学专业,同时兼修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控制、电路设计、系统工程等专业。4年的学习生涯,他以军人的勤奋和执著,收获了优异的学业,储备了丰富的知识。
1977年3月,刘文化从上海交大毕业,被分配到海军驻某厂军代室任军代表。他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坚持在生产车间第一线,将书本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对照,不断学习各项新知识和新技术,弄清检验验收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没用多久,他就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开始负责新武器系统项目的检验验收。大家惊喜地看到,年轻的刘文化,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能够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积极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建议。长期在一线车间摸爬滚打,刘文化一步一个脚印,业务水平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得到锤炼和提高,成为一名业务精湛的技术人才。1981年,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荣立三等功。
1983年8月,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他很快进入领导的视线,正式调入海装机关工作。从科研项目的单纯质量管理,转到行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际实施的组织管理工作,面对系统的科研技术发展,刘文化充满了激情和憧憬,而迎接他的,不仅是开拓发展的机会,更有着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
机遇的取得不仅凭借日常积累的实力,更要建立在关键时刻具备统筹运作的能力上。在刘文化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海军工程大学的白桦老师在他刚调到机关时讲的一堂系统工程理论课。老师所教的知识都是金子,非常珍贵,而系统工程更是“点金术”,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真正有用的“金子”,掌握了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将会终身受益无穷。从那时起,刘文化暗下决心,用系统工程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系统筹划,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很快,武器系统研究从策划、论证,到研制、试验,再到生产、交付,以及装备部队训练使用等各个环节,刘文化开展起来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宁静才能致远。1985年8月,刘文化担任处领导职务。从一个普通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到担任副处长、处长,某军代局总工程师,再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刘文化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低调做官。他深知,海军舰载武器系统除了共用技术之外,与其他军兵种还有诸多不同之处,具有使命任务类别多,应用环境参量复杂、变化快,安装使用于机动平台,保障条件有限等特点,必须潜心钻研,系统攻关。
心有多远,路有多广。在某型武器系统确定研制方案的前期日子里,他每年出差200多天,在研制一线与厂、所专家一起,多少次反复分析、核对、验证、实验,在深入研究国外各型同类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技术发展实际,最终确定了系统总体方案,历经十余年磨砺利剑,获得圆满成功,使我国从此在这一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从技术专家到专家型领导的跨越
1999年8月,刘文化担任海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并开始担任总装科技委兼职委员及某专业组组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任伊始,刘文化综合分析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着手为研究所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致力于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舰艇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全军一流的科研机构。
——凝聚力量,形成拳头。针对全所十多个研究室、专业涵盖几十个领域的现状,刘文化着眼于将多个行业集成统一,通过学科融合交叉,不断产生智慧的火花,逐步形成创新的涌流,发展成为更高层次的综合作战系统。
——搭建平台,夯实基础。实验室是海军装备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装备高水平科研、凝聚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他积极着手开展实验室建设。某领域实验室建设上马,面临经费严重缺口,当时任某研究室主任的凌青和副主任刘清宇向他汇报建设发展前景和当前面临的困难,他当即表示,所里全力支持!在他的努力下,该实验室当年就立项建设,并承担起重大研究项目,现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效益。他积极支持武器装备模拟仿真系统建设,解决了多年来基础研究薄弱、实验手段滞后、综合能力不强等制约装备论证研究的瓶颈问题。
——科学高效,开拓创新。新形势下,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相继上马,时间之紧,任务之重,技术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刘文化崇尚创新,倡导创造,支持创业,鼓励科研人员在装备建设的大舞台上成长、成才、成功。他运筹帷幄,系统协调,要求研制突出“快”字,技术突出“新”字,效能突出“高”字,研制计划“后墙不倒”。全所科研人员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形成了强大的攻坚力量。
搭建技术创新的平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刘文化把眼光投向深蓝的海洋。海洋是地球的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是一个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的巨大宝库。作为三军联合作战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成为未来战争的最前沿,成为对战略目标实施纵深精确打击力量的重要集结区域,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机动部署和隐蔽活动的重要庇护空间。为了取得海上战场信息优势,赢得未来海战主动权,当今世界海洋军事强国无一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加强海洋环境信息获取研究。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国绝不能落后。
他利用各种机会奔走呼吁,强调海洋环境信息研究的急迫和重要性。从立项申报、到课题组织,他一马当先。若干年前,作为海上科考总指挥,他成功组织了我国首次重点海域海洋水声环境综合考察。两个多月的海上科考历程,他们夜以继日与风浪拼搏,与各种干扰抗争,通过海洋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测量和实验、验证获取了大量详实的海洋信息,掌握了重点海域海洋环境参数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为海洋物理场建模和水下战应用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建成了海洋环境数据库。作为海军第一次开展该领域的系统研究,他们创造了多学科、多领域、多单位共同合作、共同攻关的先例。
刘文化敏锐地发现,进入新的世纪,众多高新技术群体骤然涌现并迅速应用于军事领域,大大加快了武器装备的发展进程。在高技术兵器走向战场的同时,研究和发展新概念武器的序幕又悄悄地拉开。
信息引领,跨越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装备承担的使命不断拓展,刘文化审时度势,用信息化的思想引领海军新概念武器的建设,促进了海军新概念武器的快速发展。
我们必须迎头赶上!着眼于发展世界一流的海军装备力量,经上级批准,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新技术、新机理论证研究室。他从建立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文化入手,探索构建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促进海军新概念武器跨越式发展。在他的全力推动下,研究所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一个开放式的体系,调动各方面资源,吸引了一大批国内优秀人才加入到海军装备基础技术研究和新概念武器研究队伍中,增强了原始创新能力。
“效能评估研究”是他主持的又一重大课题。基础性研究课题难度大、涉及领域广、研究周期长,但对研究所业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他亲自担纲这一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首席专家。刘文化一贯强调,水中兵器是潜艇作战、水面舰艇和飞机反潜作战、水雷战的主要武器,是打击大中型水面舰艇、潜艇目标的重要手段。而随着材料科学和造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装甲防护结构和隐身技术在大、中型水面舰艇及潜艇上的广泛应用,水中目标的损伤特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满足水中兵器打击现代舰艇的作战需求,刘文化率领项目论证组和总体组完成了项目从立项、攻关、实验、评估到应用的全过程,与战友们不断探索前进,经过几年的团结奋斗,不仅使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为后续装备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中兵器装备发展之路。
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海军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成员,刘文化论证提出了海战场信息的多项需求和安排具体建议,得到了上级机关的充分肯定。他亲自主持多项前沿探索性项目,有些已获得突破性进展,为海军信息装备的创新发展和使用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使海军舰艇武器系统装备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大大拓展了新的作战使用领域。
让自主创新的科研精神不断传承
一流的成果源于一流的团队。团队的持续发展是刘文化的骄傲。他一直认为,人才是兴业之根、兴所之本。他致力于人才的培养,积极搞好传帮带,让科研人员在重大项目中摔打,在联合演练中淬火。如今,在舰炮工程、水中兵器、电子对抗、雷达光电、海洋信息、空间武器等专业领域,涌现出像邱志明、刘清宇、崔东华等军内外知名的技术专家和徐江、杨华东等一批科研新星。他欣慰的是,这个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魄力。
一流的团队源于一流的文化。刘文化常说,一个单位的管理,靠有效的规章制度,但最高的境界是人文理念。在科研所室,知识分子集中,要倡导创新文化,鼓励大家和而不同,尊重个性,敢想敢试,协作攻关,建设和谐团队,心情舒畅地为海军装备事业作奉献。从事水中兵器研究的肖昌美博士与学光电专业的王全喜副主任,两人常在一起探讨交流,一种创新的水中兵器制导方式应运而生。
一流的文化源于一流的领导。作为研究所的老领导,学科专业的带头人,刘文化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和影响着周围的人。在他身上,治学的严谨与为人处世的随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初识他的人会觉得他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谈话中总是面带微笑,但时间长了,又会发现他工作作风严谨。刘文化经常对身边的同事讲:板凳要坐十年冷,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经常主动放弃获奖机会或排名靠后,在他的精心培养下,很多年轻干部现已成长为技术骨干。
回顾刘文化40余年的奋斗历程,他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他的每一项科研创新都倾注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40余年来,他凭借那种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海军装备事业的饱满热情,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辛勤耕耘,在我国海军装备科研领域建功立业,硕果累累。
谦逊的刘文化总是不愿意过多地谈到自己的成绩,他说,能走到今天,是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心和培养,是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路还很长,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一路的艰辛和收获已经属于过去,刘文化的目标在前方。
刘文化
1969年2月入伍,197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历任海军驻某厂军代表室军代表、海装兵器部某处处长、海军某军代表局总工程师、海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等职。
刘文化是舰艇作战系统领域知名专家。多年来,他以“出成果、出人才”为标准,带领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紧盯世界新军事变革大势,瞄准专业领域发展前沿,紧紧扭住推进海军建设转型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装备需求,紧紧围绕我国海上安全和制约海军装备发展最迫切的重大现实问题,坚持科研自主创新,履行职责,不辱使命,团结拼搏,乘势而上,研究所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多次被总部、海军和装备研究院表彰,被评为全军首届“创新群体”、全军人才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他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50多项总部和海军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国防科研及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在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06年获得海军装备研究院一级“科研功臣”奖章,2007年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多次获国防重点工程项目突出贡献奖。
《科学时报》 (2011-3-10 A6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