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流大学要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多作贡献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清华大学纪实 |
□程曦 胡齐明
3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来到清华大学视察指导工作,先后考察了美术学院和电子工程系,在图书馆与清华学子亲切座谈,并出席学校工作汇报座谈会,听取了关于清华发展和百年校庆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陪同视察。
吴邦国对即将到来的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表示热烈祝贺,对学校新百年的发展提出希望和要求。他高度评价了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国家作出的突出贡献,殷切希望母校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努力争先,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创造更多的重大成果,为国家、为人民,也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李建国、蒋树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白克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工委书记赵凤桐,北京市副市长洪峰等陪同视察。
抓住机遇培养人才多出成果自主创新
8点47分,吴邦国一行首先来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观了美院教学成就展及师生作品展。在一幅幅绘画、一尊尊雕塑作品前,吴邦国屡屡驻足,对清华美院近年来学科建设的迅速发展,在促进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上,以及在艺术创作、工业产品设计等诸多领域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
随后,吴邦国一行来到电子工程系旧馆。吴邦国于1960年~1967年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真空器件专业就读,这里是他多年前学习和工作的地方。见到张克潜等老教授,吴邦国迎上前去,紧紧握住他的手;走进系馆,吴邦国回忆起受教过的李传信、吴佑寿等老一辈教师。在中国无线电电子学事业奠基者、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创始人之一孟昭英的塑像前,吴邦国感慨地说,这么大一位教授,实际动手能力也特别强,连烧玻璃之类的工作都很擅长,总是亲力亲为。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电子系已经搬进了新的系馆——伟清楼。在这里,吴邦国见到了惦念已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86岁高龄的吴佑寿,还有曾与他一同做过学生辅导员的丁晓青教授。
吴邦国听取了关于电子系发展状况的汇报,观看了计算机文字识别和人脸识别系统、嫦娥二号通信模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科研成果展示,与正在微纳结构光电子器件实验室做试验的师生亲切交谈。得知他们在集成化慢光波导、等离子波器件、量子信息功能器件等方面拥有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下一代集成器件、新能源、生化传感等重要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时,他深表赞许。
吴邦国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求,为实现技术创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高等院校,特别是像清华这样的著名学府,在自主创新方面既有优势也有传统。他说,看到电子系在学科发展上正在从超越走向领先的阶段,他非常高兴。电子系强调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强调学术创新,在社会服务中与产业界形成“手拉手”的关系,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理念。
在伟清楼门口,吴邦国与师生合影留念。他指出,信息技术进步非常快,希望清华电子系抓住这样一个环境好、需求大的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多出科研成果,多出办学经验。
忆优良学风 寄语后辈以学报国
10点15分,吴邦国一行走进清华大学老图书馆阅览室,安静的阅览室立刻沸腾了。一名女生正在读航天航空方面的书籍,得知她是航天航空专业国防生后,吴邦国坐到了学生中间,向他们介绍国家在航天航空方面的一些大事,包括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未来发展的目标。吴邦国赞叹道,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清华人在国防军工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们那个年代,学习和科研的条件十分艰苦,现在条件好了,舞台特别大,广阔天空,正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
作为老学长,吴邦国关切地问起:现在的学习环境还好吗?来图书馆上自习是否还提前抢位置?同学们告诉他,现在依旧如此,每天很早来到图书馆,座位就基本满了。吴邦国点点头:“这就是清华的学风。正是如此才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
吴邦国的话引起在场学生的共鸣,同学们纷纷聚拢过来、要求发言。
环境学院环研二班的陈熹同学希望可以从老学长那里得到对辅导员工作更深入的理解。吴邦国告诉陈熹,他与带过的学生建立了深厚感情,至今仍保持联系。更重要的是,做辅导员是很好的锻炼,对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对学会与人、与社会打交道,对一生的成长,都很有用。他幽默地说:“做辅导员不吃亏!”他对清华的辅导员制度给予充分肯定,培养又红又专“双肩挑”的人才,是清华一个重要特色。吴邦国还给同学们讲起自己响应马约翰先生“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号召,在清华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的故事,鼓励同学们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厉基巍特别想知道,委员长对他们这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有什么要求。吴邦国从欧洲的城市规划谈到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从建筑容积率谈到城市幸福感,他认为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建设十分重要。“希望你们能够成才,能够有所作为。”吴邦国鼓励同学们要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以致用,争取大有作为。
吴邦国说,祖国的未来在青年。希望同学们抓住世界大变革、国家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永怀报国之心、牢记报国之志,秉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掌握真才实学,自觉投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自觉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炼,到国家建设的广阔舞台施展才华。
一流大学要为国家多作贡献
随后,吴邦国、刘延东等出席了清华大学工作汇报座谈会。座谈会由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主持,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汇报了学校的发展状况、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思路和成效,以及百年校庆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
吴邦国表示,作为校友,在百年校庆前夕回到母校,见到老师、同学和年轻一代的学子,感到非常高兴;而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来到清华,既要对清华百年校庆表示衷心祝贺,同时也对清华师生寄予很高的期望。
吴邦国说,清华一百年来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取得了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道路,在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在各条战线上,都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吴邦国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要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瓶颈,取得更大的进步,科技和人才是关键。希望清华延续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的高端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同时要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突破一批核心的关键技术。衡量一流大学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了多少人才,推出了多少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多大贡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清华这样的学校应该走在前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讲话中指出,吴邦国同志的讲话语重心长,表达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不仅对清华大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寄予了殷切希望,也对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跨越发展提出了要求。希望清华大学肩负历史重任,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努力争先,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创造更多的重大成果,为国家、为人民也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时报》 (2011-3-10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