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主任、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秘书长曹建国: |
|
| 建设开放式的产学研网络体系 |
|

□ 观 洺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意味中关村将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重要战略作用。再加上此前已经批复公布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关村“1+6”的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中关村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关村区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云集,智力资源密集,优势独特。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顾秉林曾经在清华科技园创建15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了一种理念:“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清华大学始终坚持既要面向世界发展前沿、又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一方面搞好基础研究,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切实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多年以来,清华大学正是本着这一理念,积极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和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清华特色的多种模式。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主任、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秘书长曹建国认为,清华大学作为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的表率,继续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
“产学研结合”这一模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将企业生产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连接起来,实现学术、技术等资源的流动、整合与共享。中关村发展30年,就印证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必要性。“产学研结合,就是让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创造经济价值。”在这种共识下,产学研三方的互动增多,成效日益显现。
然而,高校里成百上千的科研成果要真正实现产业化,也面临了多重阻滞。曹建国认为,影响产学研各方顺利合作的原因是多种的。首先,企业与高校间的信息不平衡、不对称,致使双方无法寻找到适合的合作对象;其次,人力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了项目成功率偏低;再次,产学研三方关系冗杂,企业要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主导某些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实验室创新要成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最后,对于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学校与企业都有各自的侧重,导致科研与市场脱节。
曹建国说:“现在的产学研还没有模式可寻,影响因素太多。”一个技术转化项目的实施,其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环境变化、参与人员变动、政策调整等。因此,在特定的环境下,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核心和目的。任何一个成功的技术转化的操作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据曹建国介绍,“清华大学国际转移中心”于2001年6月成立,同年9月又被国家经贸委和教育部联合认定为“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同时,在“全面负责推进技术转移和学校科研成果的转让推广应用”的科技开发部的基础之上,又成立了“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来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界在高层次上的优势结合,最终形成了以科技转化、服务社会、发展经济、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网络体系。其主要内容就是从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学校的责任和基本功能出发,总体布局,统一领导,优势集成,根据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发展需要,整合以清华科技、智力为核心,以先进适用的海外技术为补充的海内外资源,促进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事业流动,为实现产业技术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新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开放式的服务平台。
作为这一产学研结合的网络体系的延伸,清华的校办产业和清华科技园在转化科技成果方面都发挥了特有作用,特别是那些科技含量高、跨学科领域、多行业结合的高科技产品。曹建国介绍说,比如“大型集装箱整体检测装置”,就是清华工物系、物理系、核研院的联合“八五”攻关成果、包括探测器、加速器、图像处理、拖动装置等四大部分。在学校统一协调组织下,实行“带土移植”的创新模式,以研究人员为主体来组建了实体公司,也就是同方威视,开展市场化运作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该公司的第一台产品于2008年7月22日成功投放到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当天就查出了两名来自某非洲国家的人体携毒妇女,由此扬名海内外。
除此之外,“企业+中心(实验室)”模式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以大学为依托,先成立一家企业,再由企业投资设立研发机构。曹建国举例介绍说,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这样的“公司+中心(实验室)”的模式,它在成立之时就确定了以企业为主体,其中的公司就是清华大学企业集团(现为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而其中的中心(实验室)就是清华大学生物芯片研究与开发中心。2000年9月,以清华大学企业集团为主要发起人,组建了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博奥公司成立不到一年,自主研发的核心专利技术“电磁生物芯片”就被中国两院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据了解,从1999年起,清华大学与海内外企业已建立近百个联合研发机构,仅2009年新签和续签的校企联合研究所就有22个,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精仪系组建的“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汽车系组建的“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等。
多年的实践证明,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实行“产学研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必需。高校科技转化和技术转移在实现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也积极促进了学校整体的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学校与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形成了更密切的联系,教师、科研人员与企业界加强了接触,了解了市场的真实需求,引导了自身的研究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科布局的优化和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曹建国说,“明确自身定位,把握新发展机遇,清华大学正在继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争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科学时报》 (2011-3-12 A3 中关村建言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