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到2020年新增粮食1000亿斤的计划将逐步落实,山东作为黄淮海区域的重要省份,新增粮食潜能的实现途径值得关注。
编者按:
山东省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867.1亿斤,实现了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今年还提出“九连增”的目标。在诸多政策措施的保障下,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山东如何延续这种强劲的粮食增产势头?在去冬今春持续干旱导致的针对夏粮丰收的担忧面前,作为黄淮海粮食增产潜力区的山东,其粮食新增潜力的实现途径何在,山东或将给出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
□本报记者 张林
针对持续大旱的抗旱保粮行动仍在进行中,在粮食主产区山东省,各方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保饮水安全、保春灌春播。目前,山东省已累计抗旱资金12.5亿元,创历年抗旱投入之最。
3月前后,陆续到来的大范围降水让华北小麦主产区的旱情得到缓解。山东连续两次普降大雨雪,使全省受旱区域减少2/3,部分地区解除或者降低了抗旱应急响应级别。
此前,华北黄淮大旱带来的各界对于夏粮生产的担忧,也随着天气条件的改善而得到缓解。旱情的缓解同时对躁动的粮食市场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农业专家由此对今年夏粮丰收持乐观态度。
近年来,受异常气候条件影响,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增产的不稳定性有增无减。除了影响最为直接的天气因素,农民种粮积极性低、农田水利滞后、土地撂荒及侵占、化肥农药过度使用、污染及食品安全等问题,都是粮食安全的基本隐患所在。
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李家洋曾表示,黄淮海、东北和南方稻作区是我国三大粮食主产区,抓好这三个区域的粮食生产,国家粮食安全就有了基本保障。
“十二五”已开局,我国到2020年新增粮食1000亿斤的计划将逐步落实,山东作为黄淮海区域的重要省份,囊括黄、淮、海三大流域,具备良好的水土资源潜力,同时又是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其新增粮食潜能如何实现,尤其值得关注。
“九连增”?
2010年,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环境和频发的极端自然灾害,全国粮食生产勇夺“七连增”。同时,山东省粮食总产达到867.1亿斤,比上年增加3.8亿斤,刷新了其1996年的粮食生产历史最高纪录,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
山东省农业厅厅长战树毅以“实属来之不易”对这个产量数字进行了解读——这是该省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728万亩,以及遭遇贯穿全年的异常气候严重影响下取得的成绩。
回顾近年来山东粮食生产历程不难发现,积极落实粮食增产措施和抗灾减灾措施是互为依存的两条主线,也是确保其屡屡在灾害之年夺取丰收的关键。特别是粮食增产措施方面开展的高产创建活动,收效显著,“整建制”的高产区不断增加。去年,全省有9个市小麦亩产整建制过800斤,5个市、45个县玉米亩产整建制过千斤。
坚持粮食增产和抗灾减灾两条主线,也使山东粮食生产在面临严峻挑战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恢复性发展。
今年,山东计划粮食播种面积约为10600万亩,总产量将达到870亿斤, 力争实现“九连增”。虽然山东在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科技支撑、防灾减灾等方面已进行了一系列部署,但面对抗灾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种粮比较效益等牵涉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挑战仍然大于机遇。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李增嘉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山东既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保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意义重大。今年,山东要紧紧围绕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全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实施,着力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实现粮食生产新跨越。
李增嘉认为,为了提高山东省的粮食持续增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努力延续这种强劲的粮食增产势头,山东必须在农田基本建设、科技支撑粮食高产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其中,关键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着力改善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培肥地力,提升生产能力,建设高产稳产粮田。同时还要认真落实国家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基层政府重农抓粮和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主动性。
增产潜力
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和全国平均水平,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产出最大的收益,乃至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局?“十二五”期间,山东乃至黄淮海地区必须面对这样的质疑和挑战。从国内外农业发展历程和经验看,日新月异和不断创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始终是粮食安全的希望和支撑。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山东以及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的潜力首先体现在土地潜力上,即改土,通过盐碱地改良、中低产田改造,扩大灌溉面积。
“这一地区目前许多种粮大县在农业作物总量平衡的要求下,粮食种植面积不超过50%,因此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而且,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置换、旱地开垦等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耕地面积,为粮食增产提供支撑。”张正斌说。
李增嘉也认为,近些年山东及黄淮海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虽然在恢复性增长,但继续扩大面积的可能性很小,而稳定现有播种面积才是今后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
专家分析,目前,山东及黄淮海地区粮食单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小麦和玉米,不同地区与农田的产量存在较大差距,各省平均产量与推广品种区试产量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单产潜力巨大。
同时需要关注的还包括技术潜力。多年来,广大科研工作者在粮食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技术研究方面已取得许多成果。如冬小麦精播半精播、氮肥后移、稻茬麦少免耕机条播、节水栽培等技术,大多被列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加上各地形成的特色栽培技术,构成了当今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生产的栽培体系。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上述栽培体系,全面推广应用到位,将能持续推进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增效。
李增嘉指出,当务之急需要推广包括作物规范化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等在内的一批高产关键技术,同时注重区域农作制度的优化与结构调整,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
在品种潜力方面,目前黄淮海地区的小麦、玉米品种已完成几次更新换代,产量潜力已有很大提高。如该地区主产省小麦品种区试产量与实际产量平均差距达10公斤以上,近几年审定的玉米品种都具有亩产600公斤以上的生产能力,现有品种增产潜力尚有较大空间。
黄淮海地区由于各自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特性、限制条件等,形成了一系列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如冬麦区改小麦玉米套种为平播,在适宜地区发展小麦与经济作物间作套种;在干旱地区发展保护性耕作等。未来,该地区通过耕作制度改革,仍有实现粮食增长的潜力。
“十一五”期间,李增嘉及其课题组针对蔬菜田夏季高温期闲置的情况,在莱阳市开展了菜田夏闲增种玉米并秸秆还田模式研究,不仅有效地克服了菜田的连作障碍问题,还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粮食产量。耕作制度改革对于激发粮食增产潜力的作用可见一斑。
资源约束
我国人均农业资源量稀缺,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约束性必将进一步加重。基于此,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始终是农业发展无法回避的硬约束。
张正斌认为,与其他黄淮海地区相比,水资源并不是山东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特别是黄河治理的成果逐步显现以后,水资源的约束有所缓解,关键在于其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能否跟上,科学灌溉能否落实。
有关专家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也强调,就山东省及黄淮海地区农业发展而言,其水土资源不仅存在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威胁,而且还存在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而资源与环境支撑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寻求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途径,以及资源质量改善与提高的措施,同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与经济手段。
李增嘉指出,解决不断加重的农业资源约束性问题,近期必须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用最严格的措施来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中低产田的改造与升级,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发展节水农业,集约、高效、节约地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
此外,还应突出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构建科学的技术支撑体系。其中包括:继续发挥以间套复种为中心的集约多熟种植技术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技术,研究节水型输水工程技术、田间工程节水技术,尤其是农艺节水技术;加强农田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配方施肥、限量施肥技术,强化研发、利用生物农药;通过农艺农机配套,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不断提高作物品种抗逆能力基础上,构建防灾、抗灾、减灾型耕作制度模式与配套高产稳产技术体系。
李增嘉强调,黄淮海地区应重视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如新型节水农业技术、生物肥料创制技术、生物灾害控制技术等,以有效缓解资源环境问题,为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等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快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工厂化农业生产及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在实现作业过程精确操作和节本增效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生产力水平。
种粮热情
粮食增产、高产的最主要障碍是农民种粮积极性日益降低,要跳出这个怪圈,必须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和增长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国家通过稳定粮食价格,保障农民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农作制度的优化,实现粮食生产与收入增加的协调。
种植成本上升,但粮价上涨幅度有限,直接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为了突破这一怪圈,李增嘉认为,重点在于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坚持良种补贴与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挂钩,与农业部门的服务挂钩,以提高政策的科技含量。
张正斌建议,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类似生态补偿机制的农产品收购补偿机制。如可以对南粮北运地区的粮食收购予以补贴,以保护传统的南方粮食产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李增嘉表示,参考国家粮食价格体系,适当与国际接轨,构建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是保证农民合理收益的重要方面。同时,要加强各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技术服务人员编制,稳定技术服务队伍,确保技术服务到位。此外,还应继续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增加高产创建活动的技术投入、物资投入和经费投入,实现粮食全面、大面积高产高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据介绍,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山东省委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如《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关于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意见》、《关于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的意见》等。在山东,以省政府文件专门对小麦、玉米生产下发指导意见,在改革开放以来还是首次。
同时,山东还注重利用奖补政策来提高基层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省政府已连续5年对粮食生产先进县进行表彰奖励;从去年开始对种粮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奖励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在落实国家政策的过程中,山东还十分注重机制和办法的创新。例如针对小麦良种补贴,山东已连续4年推行“省级政府集中采购、企业统一供种到户”的做法,既确保了良种质量,又降低了用种成本,加大了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
为了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山东省政府经初步研究,拟设立粮食生产贡献奖,对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过20亿斤的大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奖励;加大农业特别是粮食科技投入,项目安排多向科技倾斜;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资金重点向粮食生产大市、大县倾斜。这些举措的出台,对缓解粮食高产增产与农民种粮积极性日益降低的矛盾,确保区域及国家粮食安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科学时报》 (2011-3-9 B1 区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