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张林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9 6:42:1
找准高效农业与粮食安全的支点
 
□本报记者 张林
 
2011年,山东省粮食生产力争实现“九连增”的目标,达到870亿斤。在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下,山东要延续这种强劲的粮食增产势头,仍须妥善解决好粮食安全内涵、粮食区域不平衡及品种结构性矛盾、人力资源矛盾等根本问题。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李增嘉、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分别接受《科学时报》采访,并就上述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粮食生产与特色农业应协调发展
 
《科学时报》:蔬果、渔业等是山东高效特色农业的代表。这种特色农业突出、农产品对外贸易强劲、粮食供需仍不平衡的地区,其粮食安全问题是否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
 
李增嘉:多年来,山东农业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各产业内部产品结构也得到调整和优化。在主要农产品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种植业的比重下降,而畜牧业、渔业比重上升。种植业内部的蔬菜、瓜果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加强优质蔬菜、瓜果等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农业生产布局逐步趋于合理。
 
蔬果、渔业等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也使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粮食安全的内涵。从深层意义上讲,食物安全比粮食安全更恰当。这也与人民的实现需求一致,人民不仅需要一定的粮食消费,更需要一些肉、蛋、奶、果、鱼等农产品。但是,也不能为了发展高效农业而忽视粮食生产。在一定生产水平下,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规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过分发展特色农业,会加剧区域乃至全国粮食供需不平衡。因此,必须紧紧围绕粮棉油、蔬菜、瓜果、畜牧、水产等山东农业的主导产品,科学规划山东不同生态经济区优势农产品布局,把主攻方向转移到提高单产与质量上,以保持足够充分的生产能力,并通过认真落实国家粮食与其他农产品生产扶持的相关政策,妥善解决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进一步调动基层政府重农抓粮和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主动性,保证在优质粮食总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山东高效特色农业优化升级。
 
张正斌:山东农业是外向型农业,农产品出口一直是其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且出口额连年保持增长,这也说明其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粮食并不是山东农业唯一重要的产品,包括蔬菜、果品、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近些年发展势头也很好。山东作为粮食主产区,也存在粮食供求结构不平衡以及品种结构的问题。这是人口持续增加、人均耕地数量和质量趋于降低等农业资源约束性的集中体现,饲料产业的发展对粮食结构的不平衡也起到一定作用。解决这种不均衡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让农产品就地转化并提升其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经济增长但不放松粮食生产
 
《科学时报》:粮食供求区域性不平衡、品种结构性矛盾,对山东及其他粮食主产区是机遇还是挑战?
 
李增嘉:粮食供求区域性不平衡、品种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了区域粮食生产,更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围绕山东省来讲,挑战和机遇并存。挑战是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放松粮食生产。机遇则是国家对粮食生产非常重视,且粮食生产的效益在增加,使一些企业或组织进入到粮食规模化生产中来,这将促进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与生产能力。
 
张正斌:对于全国农业粮食生产结构的转变,如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调,以及部分粮食主产区转变为粮食主销区的变化,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对于这种生产资源配置与粮食生产结构不对称的问题,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如合理加大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等予以调控。
 
改变人力资源结构的效益差异
 
《科学时报》:如何看待和应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问题?
 
李增嘉: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核心是效益差异。因此可以一方面通过提高效益,完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使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居住地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通过适度规模化经营,全面提高机械化水平,缓解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向种粮农民推广新技术,提高其生产能力。加强新型农民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加大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扶持力度,培育农村技术带头人和“土专家”;建立科技入户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
 
张正斌:现在许多农村是“看管农业”,即一方面剩余劳力转向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又缺乏高素质的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大军,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很突出。虽然现在有不少大学生走向农村,在引导农民种田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成效还很有限。针对农村日益增长的农业专业化服务(如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等)需求,国家应该积极予以引导和支持,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使目前社会化、零散的农业服务系统化、组织化、规范化。
 
《科学时报》 (2011-3-9 B1 区域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