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王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9 6:42:1
情之所系 历久弥坚
——记北京大学副教授荣起国之生物力学研究

 
□王辉
 
如果人生是一辆单程列车,是什么决定了它的方向?
 
“偶然+兴趣”,回忆起踏上生物力学研究的伊始,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荣起国总是这样回答。
 
兴趣,为他打开一扇门
 
其实,早期的荣起国从事的是计算固体力学研究,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出于同乡之谊以及对新领域的好奇,他决定帮301总医院的一位牙科医生作口腔生物力学研究。尽管条件艰难,几乎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他还是完成了颞下颌关节三维建模和生物力学分析方面的一系列工作,而且模型结构良好、形态逼真,后来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重要成绩,曾一度被授予2000年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这次“出手”,激发了他对生物力学,尤其是口腔生物力学的浓厚兴趣,而去德国留学则成了他真正步入该领域的一个契机。
 
1998年,经北京大学公派,荣起国远赴Karlsruhe大学力学所攻读博士学位。那4年,他作为主要人员从事关于口腔生物力学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由德国科学联合会支持,研究成果在世界生物力学大会、德国生物力学会议、GAMM、IDAR等重要学术会议上作过报告,并被德国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报道,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同时,在Schindler(辛德勒)医生的组织下,他们对口腔肌肉在各种功能状态下的激励反应进行了研究,其中一篇论文被德国口腔医学会授予2001年度最佳(论文)奖,随即Karlsruhe大学也对这次获奖进行了相关报道,在中国留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回国,为他扎下事业的根
 
待遇、前途,在别人看来,德国才是他的最佳选择,荣起国却认为“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中西文化、生活上的隔阂并不能随着时间消弭,只有回国才能找到踏实的归属感。2002年,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北京大学。
 
回国后,基于自己的海外经历,他总是在多听、多看、多思。
 
“把一个螺丝拧到颌骨里面去,等到愈合后再做牙根,然后在牙根上面装假牙。这样一来,假牙的着力好,力量能够直接传递到颌骨中,使其保持正常的形态,感觉不到异物的存在。”对于种植体颌骨界面的愈合,荣起国解释道,“传统的义齿是固定在周围的牙齿上,这就导致受力太过均匀,使颌骨失去力的支撑,从而慢慢吸收。现在有些老年人的颌骨特别低就是这个缘故。此外,一段时间后义齿会自然脱落,且整个剔骨结合在一起也必然会对周围的骨质产生损伤。”在德国科学联合会的支持下,这项工作他几乎做了4年,后来还荣获2004年度德国口腔种植体协会最佳论文奖。
 
荣起国认为以水平论,我们和国外的技术水平、分析水平并没有什么差别,当然也有一些欠缺的地方。“有些研究不够系统深入,一味地求新,其实老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创新当然没错,但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决不能为创新而创新。”现在,科研之外,他承担了不少教学任务,作为国家精品课弹性力学的主讲教师,曾讲授工程弹性力学、理论力学、口腔生物力学、生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教学中,他继承老一辈的成绩,同时追求理论体系的严密性,数学推导的完整性以及概念的准确性,坚持为学生负责。
 
坚持,为他书写人格的魂
 
回国之初,荣起国就面临着重要的挑战:一方面北京大学与其医学部合作,成立了一个生物医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希望他能参与;一方面要肩负生物医学工程系申报生物学工程硕士点的工作;还有就是3年要讲6门新课。其间的工作强度超乎常人想象,他却乐观以对,并积极与医学部、北医三院、北大医院的许多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第一个合作伙伴是北大口腔医院教授林久祥。在其与许天民教授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脸部软组织的预测中,荣起国参与其中,构建了一个标准的脸部模型,甚至包含了相关面部肌肉,可以将其变换到任何一个人脸模型上去,然后预测治疗后的面型会不会改变,会改变到什么样子,以期在治疗前拿出最好的正畸方案,达到最佳效果。通过这个项目,针对老年人下颌骨严重吸收导致全口义齿固位困难,他与安贞医院合作,进行种植体固位研究,希望能够在研究中尽量减少种植体,同时还能满足其功能性及安全性,以确保一般人群能够承受。
 
近年来,荣起国还比较关注运动损伤的预防。据调查,体操运动员在30岁左右的时候患骨关节炎的比率很高,很多人都需要做人工关节,但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女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其实他们在年轻时修复会更好一些,如果没来得及修复还继续训练,就会影响一生。”荣起国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基于现代几何分析的人体骨骼肌肉系统模型,准确分析骨骼损伤的情况,以达到及时促进健康、减缓骨质疏松的目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对竞技体育还是对群众健身,都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个个的挑战,一年年的忙碌,荣起国戏称是将自己的兴趣在研究中升华,“一辈子能做好这么几件事,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也就是最大的快乐”。
 
《科学时报》 (2011-3-9 A7 人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