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邓姗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7 7:9:2
锐意进取,攀登绿色化学新高峰
 
□邓姗
 
历经六年风雨,脱胎换骨成为一个以绿色化学基本原理作为团队发展指导思想,以建立和强化新反应方法学研究、新型功能物质研究与应用、天然资源高值化和环保化利用作为团队研究方向的紧密型的科研团队,这是江焕峰带领的华南理工大学有机合成化学学术团队所创下的业绩。
 
从无到有尽显团队创造力
 
华南理工大学有机合成化学学术团队成立于2004年3月。创业之初,面临重重困境:人员不足、经费不足、没有任何设备等,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团队领导江焕峰依然没有轻言放弃,硬是把团队发展了起来。他坚持把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深抓学科建设和师德建设,积极推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团队各方面建设已初具规模,建成了200平方米的实验室。有了这样一个科研平台,团队很快进入发展阶段。通过壮大自身师资力量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紧密合作的10人科研团队,其中1人成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名年轻教师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博士后出站1人;博士毕业并获得学位6人,其中1人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硕士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7人,其中2人获得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在读研究生中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4人。
 
据不完全统计,该团队从2006年至2010年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科技部“973”项目课题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5项,取得科研经费超过500万元。在包含《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等化学领域主流刊物上发表SCI期刊论文100多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3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
 
从弱到强创下学科前沿多个“首次”
 
好的平台加上好的团队,使江焕峰团队的研究如虎添翼。科研上,他们屡屡获得突破,创下了多个首次:他们瞄准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有机化学反应这一前沿性课题,首次报道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中使用氧气进行氧化反应和使用锌—水—二氧化碳体系进行不饱和键还原反应的方法。这些研究成果的积累为江焕峰团队在国内外打响了一定知名度;立足于有机合成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团队首次在水相中成功实现了氯化钯—氯化铜催化烯丙醇与炔烃间发生的炔烃烯丙基化反应,首次利用钯有机金属骨架非均相催化剂在水相实现了较难活化的芳基氯的高效Suzuki-Miyaura和Ullmann偶联反应,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国际化学领域顶尖杂志《德国应用化学》上,备受关注。第三次,团队瞄准如何让氧化剂更清洁、更友好这一学术界、工业界以及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难题,进行了氧化剂实现碳—碳重键的氧化反应试验,克服了氧气低温低压活性较差的难点,先后成功实现了氧气作为氧化剂促进钯催化碳—碳三键的氧化断裂反应和碳—碳双键的双酯化反应,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最近,他们又发展了铜催化的由烯烃与羧酸酐高选择性构建丁内酯的新方法,研究成果先后以3篇快讯的方式发表在国际化学领域顶尖杂志《美国化学会志》上,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浓厚兴趣。
 
此外,江焕峰团队还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的转化。2007年,团队与广东炜林纳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建立了稀土有机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这一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团队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上迈开了关键的一步。2008年,这一组合携手复旦大学取得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项目的资助。
 
科技与产业结合最终才能产生效益,我们期待江焕峰团队创下更多的“首次”,从而推动产业化更大的发展。
 
《科学时报》 (2011-3-7 A8 人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