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潘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7 7:9:2
为发展高性能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提供科技支撑
 
□本报记者 潘锋
 
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石油资源需求、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问题。发展节能环保安全的电动汽车被认为是解决未来能源、环境问题和实现主动安全的最有希望的措施之一。科技部日前批准启动“高性能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关键基础问题研究”“973”计划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科学时报》:开展这项“973”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余卓平: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汽车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突破137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但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首先是我国石油能源短缺,而汽车工业面临的能源危机尤其突出;二是汽车排放导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及伤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位居全球之首;四是我国的汽车工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急需科技支撑。
 
本项目的开展对提高我国汽车的自主研发水平,提高电动汽车的研发与设计能力,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减轻对石油能源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作用。
 
《科学时报》: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有哪些优势?
 
余卓平: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主要结构特征是将驱动电机直接安装在驱动轮内或驱动轮附近,具有驱动传动链短、传动高效、结构紧凑等突出优点,为汽车结构的变革营造了极大的空间。同时,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可实现在传统汽车上难以实现的一些高性能控制功能,改善汽车能源利用和行驶性能。集节能、环保和安全于一体的高性能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代表着未来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开发高性能电动汽车也面临一系列科学挑战。其中包括系统的复杂性问题、环境的不确定性问题、工况的多样性问题等。
 
《科学时报》:你们将如何开展这项研究?
 
余卓平:首先要解决一些涉及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高效节能与安全操控等性能要求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包括: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复杂耦合系统动力学、多变环境与工况下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能耗规律、复杂工况下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耦合系统动力学协调控制机理。
 
围绕上述三个科学问题,我们设置了五个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工作,具体是: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复杂耦合动力学系统特性与建模、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电源与电驱动系统能耗规律与能量管理、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空气与热动力学系统能耗规律与优化设计、车辆动力学系统关键状态估计与参数辨识、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整车耦合系统动力学控制。
 
《科学时报》:项目预期取得哪些成果、达到什么目标?
 
余卓平:项目以高性能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为核心目标,研究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多体多场复杂耦合系统动力学理论,揭示电源与电驱动系统能耗规律、车辆空气/热动力学特性及其能耗规律,形成复杂耦合系统能耗优化与动力学协调控制方法,构建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设计与控制理论体系,在电动汽车的节能与主动安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余卓平,男,生于1960年1月,江西南昌人。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机械专业学士学位,1985年获得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清华大学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85年开始在同济大学执教,曾赴德国不伦瑞克汽车研究所、大众汽车公司研发部、达姆斯达特大学汽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现任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节能与环保汽车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科学时报》 (2011-3-7 A5 前沿)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