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发展转方式 科技创新唱主角 |
“十二五”期间科技进步和创新将进一步发挥支撑作用 |
□原诗萌
“十一五”期间,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发布,到党的十七大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还被提上了行动的日程。
即将开展的“十二五”规划,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技进步和创新也将发挥更重要的支撑作用。在3月6日举行的主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与会代表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科技创新价值凸显
在用友集团董事长王文京代表看来,自己企业所从事的IT技术和服务,对于企业和整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发挥重要作用。
“IT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改进流程,而IT服务可以帮助企业改善经营和管理,提高效率,降低物耗、能耗和成本。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提高员工素质。”王文京说。
对我国制造业而言,科技进步的价值尤为重要。
2009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为1608万亿元,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制造面临“大而不强”的尴尬,不仅缺乏核心技术,而且生产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的负荷也较高。
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华代表对此深有体会。在他看来,量大并不能体现中国企业的强盛,还应该瞄准世界级企业的目标,把柳工机械打造成“世界柳工。”
王晓华告诉记者,柳工集团在自主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所有的研发都十分注重把柳工自己的知识产权容纳在产品上,只有通过这样的转型,通过拥有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方式走向世界,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企业。”
王晓华表示,“十二五”期间,柳工集团将抓住国家对基础研发加大投入的机遇,在产学研共同合作下,把基础攻关项目拿下,使中国工程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知识产权含量逐步提高。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代表也持相似观点。他表示,依靠劳动力和低成本资源的经济发展时代已经过去,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企业间竞争会更激烈,所以应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创新,在包括产品研发、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提升对自己的要求。
科技体制亦须创新
如果说,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过程中,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扮演更多的是“冲锋陷阵”的角色,那么政府的角色则是作好引导和支撑,为企业的科技创新营造好环境。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近年来,合肥市在此方面作出了重要探索和实践。
2005年合肥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科技创新试点市以来,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并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合肥市市长吴存荣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不仅是技术进步的问题,还涉及到科技体制转型的问题。
在吴存荣看来,科技体制包括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单位体制等一系列内容。近年来,合肥在科技体制转型方面作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比如产学研结合,我们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合作优势,围绕新的市场需求开发新的产品。”吴存荣说。
而在企业的研发、科技人才的引进方面,合肥市将企业研发作为重点,将更多的科研经费和人才力量留在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主体。
通过上述举措,合肥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吴存荣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发挥这个优势,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近年在新兴产业方面发展较快的无锡市,也非常注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
无锡市市长毛小平代表告诉记者,无锡从2006年4月提出了“530”计划,即5年内引进不少于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重点是环保、新能源、生物三大先导产业,以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创业领军人才。
截至2010年9月,共有1067家“530”企业落户无锡,300多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其中15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有力推动了无锡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气质的提升。
毛小平表示,“十二五”期间,无锡将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下更大的力气,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在结构上更多地引导、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学时报》 (2011-3-7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