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朱志凌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5 7:30:22
“新都江堰人”的诞生

 
《新都江堰人》,薛潮、焦扬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定价:39.00元
 
□朱志凌
 
2010年4月25日,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率领下,十数家出版社的代表前往都江堰慰问“新都江堰人”——奋斗在都江堰第一线的上海援建战士。在青城山脚下“玉景园”的上海援建指挥部二楼那间以乒乓球台当会议桌的陋室里,我们听着薛潮总指挥嗓音略带嘶哑的介绍,看着反映援建工作情况的短片,领略着与时俱进的建设成果……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赞叹,更真正感受到了这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也见识到了何谓“分秒必争”,何谓“上海精神”。当“零距离”接近这些只在媒体报道中才会出现的真实场景与人物时,每个出版人都在思忖:我们该做些什么?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焦扬局长率先提议,为在都江堰的上海援建干部编辑出版一本记录援建者心路历程的图书。上海辞书出版社彭卫国社长请缨获准。
 
接过这项艰巨而有意义的任务后,我和同事花了一天时间准备选题策划方案。4月28日,上海辞书出版社向指挥部发去第一份策划方案。得到指挥部的高度认可之后,5月14日,刘毅强副总编辑和我再赴都江堰,与指挥部领导进一步探讨相关细节,三天后组织采写队伍,并进一步深化选题方案和采访细节。接着,在72小时内紧急联系沪川两地的作家、记者。最后确定陆幸生、叶孝慎、何菲、田明霞、吴春华、张伟强、张予佳、赵馥琼8人组成创作小组于5月23日奔赴都江堰!
 
我们和上海援建干部吃、住、工作在一起。看到援建干部后背浸满汗水,喉咙嘶哑地调度指挥时,大家炙热的心都被牵动了,一种使命感涌上心头。由于指挥部的工作十分繁重,援建干部本身的工作又不能因采访受影响,这势必要求大家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地了解采写对象,其难度显而易见。如张予佳负责采访的综合计划组,该组的组长金国军和组员张国新两人分别在周五、周六深夜出差返回指挥部驻地,张予佳连续两天进行“凌晨的对话”。一方是认真的采写者,一方是敬业的援建者,疲惫中透着对彼此的尊重。
 
到都江堰的第三天,午后突如其来的5.0级地震给采访团队来了个“下马威”,大家调侃着说“体验生活是必要的”,后又几度遇上停电,采写者们没有一丝的惊慌,都沉着冷静地奋笔疾书。第一篇采访稿在晚饭前交出了……因为大家知道自己也将体验援建者们已经经历无数次的考验,没有一个人被艰苦的写作环境所击倒,倒是思路更顺了,敲击电脑键盘的“嗒嗒”声更成了旋律音符。采写工作以最快速度进入状态。坐镇在都江堰第一线的我,做了一些具体的协调工作,分发详细的采写要求、联系对象、已经收集到的援建干部个人资料、参考文字;每晚还与陆幸生、叶孝慎两位总撰稿人就每篇稿件进行点对点的沟通分析,采写角度如何、表达如何。大家一起分享采写心得,分析写作的最佳角度、已成稿的出色之处及需要修正的问题。整整一周,创作小组都以援建干部“白加黑”、“夜总会”的工作模式展开工作。
 
带着内心的厚重使命感和沉甸甸的感动,从接到编辑出版任务到完成策划、组织、采写、完稿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创作团队以援建精神、上海城市精神力图展示自己和援建者一样的胸襟,得到了援建指挥部领导的高度认可。如今,《新都江堰人》已被列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元旦之际终于面世了。这本书成为我编辑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历练,我也仿佛成了一个“新都江堰人”。
 
《科学时报》 (2011-3-5 B4 精神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