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4 7:5:56
第383次香山科学会议简报(摘要)
 
围绕“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一主题,会议执行主席、南昌大学周文斌教授作了题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键科学问题》的主题评述报告。
 
周文斌指出,鄱阳湖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湿地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在自然与人类活动作用下,目前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逐渐退化,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资源开发利用中,过度捕捞、农业扩张等掠夺式经营导致渔业资源退化、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虽然近年来湖区湿地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大规模的湿地破坏不再发生,然而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中仍面临水利工程和人口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开展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讨论并凝练出关键科学问题,对于鄱阳湖流域乃至长江中下游沿江区域的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讨论认为:江西必须要发展,但需找到一条既能保护环境,又使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的绿色崛起之路,不能先发展后治理。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均要与江西省的发展规划紧密联系。鄱阳湖不是单一的湖的概念,鄱阳湖对于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从水资源战略角度认识鄱阳湖。处理好河—湖关系、江—湖关系、人—湖关系是鄱阳湖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基础。山—江—湖是鄱阳湖的特点,山、江、湖是一个水系统,应进行综合研究,同时要与长江流域相结合,重视鄱阳湖水文水资源调控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鄱阳湖区域的酸雨、洪灾和旱灾频发值得关注,同时应综合考虑人为干扰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主题评述报告的引导下,与会专家围绕鄱阳湖水资源与水环境科学研究;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与湿地保护;湖泊水污染防治科学与技术;湖泊流域综合管理科学与对策等中心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了建议。
 
鄱阳湖水资源与水环境科学研究
 
与会专家指出,鄱阳湖水质状况近年来日渐下降,且枯水期水质较丰水期水质差;鄱阳湖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增加,2006~2009年鄱阳湖采样点中已有41.80%处于中富营养水平;流域内水体中重金属的含量均满足Ⅱ类地表水质标准,且浓度变化不是很明显,丰水期的浓度普遍比枯水期的高;鄱阳湖流域水环境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处于较低水平。鄱阳湖污染物主要入湖途径是地表径流,其次为降雨和底泥释放,鄱阳湖污染物来源主要为农田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水土流失。
 
鄱阳湖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复杂的水系统问题,包括水资源供需矛盾、旱涝灾害频繁以及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需站在水系统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和调控。应开展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期“水与生态”等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规律研究。鄱阳湖水资源配置利用首先要处理好流域、湖区和长江的关系,鄱阳湖资源配置利用要加强一体化调配和管理、要注意径流的周期性变化、要尽快落实取水总量、排污总量控制、要把水环境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并且要把提高用水效率放在突出位置。
 
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与湿地保护
 
与会专家认为,鄱阳湖具有相对完整的水系单元,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地位十分突出。保护鄱阳湖湿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与“五河”相关,三峡工程运行对鄱阳湖水文情势及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在鄱阳湖及流域水污染防治过程中,应以“五河”治理为突破,严格控制“五河”入湖负荷总量,建立水环境基准和更新标准。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鄱阳湖区的人类活动影响更为剧烈,湖泊水体污染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湿地生物多样性也受到直接威胁。鄱阳湖经济区建设必须要有效地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应该开展长期的现场定位观测,揭示鄱阳湖湿地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开展高水位变幅条件下鄱阳湖水文过程、土壤和植被相互作用研究,明确湿地水陆相互作用机制和人类活动扰动下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物多样性变化和生态适应性特征。
 
保障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应以珍稀候鸟、鱼类和草洲植被等为重点保护对象,保持一定的水文节律,强化湿地保护和管理;以水环境容量、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为依据,严格落实减排目标,以实现鄱阳湖生态状况长期稳定在“安全”水平以上。种类单一、土壤酸化、生产力低是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存在的三大问题,鄱阳湖流域森林植被的管理应该纳入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鄱阳湖流域的管理,不仅是水域管理,更应是包括全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
 
湖泊水污染防治科学与技术
 
与会专家强调,我国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淡水河水系、湖泊、海湾以及地下水等各种水体都呈现出相当严重的污染。应加强法治,彻底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必须改变只抓末端治理,放松源头控制的状况;对于工业污染源,要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淘汰重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工艺,通过大力研究开发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发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精准施药,减少化肥使用量;同时加快废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建设,大力发展处理后城市废水的再利用。
 
应在国家层面上,从流域整体高度开展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非点源污染负荷的确定和关键源区的识别是我国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前提。建议准确确定非点源污染量,紧密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采取全过程控制措施,变规模控制为分散控制。从湖泊环境管理的角度,在湖泊营养负荷还没有发生根本降低的条件下,应尽量使湖泊保持在草型,避免藻型,因为藻型富营养化的危害相对而言远大于草型富营养化。目前鄱阳湖正处在从中营养化向富营养化变化的阶段,对这样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需倍加爱护,防止退化。
 
鄱阳湖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雨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明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且洪旱灾害频繁。面对气候及人类活动影响下鄱阳湖流域极端干湿事件,需进一步探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影响,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流域旱涝格局演变影响的预测方法并对预测结果不确定性进行评估,探讨极端旱涝事件下水资源管理应对策略。
 
湖泊流域综合管理科学与对策
 
与会专家指出,受“五河”及长江干流来水双重影响,鄱阳湖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枯水成沟”的特征明显,限制了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枯水期存在工程型缺水问题。三峡工程运用后,造成长江中下游河道冲刷、水位下降,相同来水条件下湖区蓄水量减少;三峡水库汛后集中蓄水,导致湖口出流加快,加剧枯水期湖区用水困难。专家认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需站在长江全流域的角度,进行科学论证。
 
鄱阳湖流域内自然水文特征发生变化、湖区水质退化严重、旱涝灾害频发、公众健康面临严重威胁、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是鄱阳湖流域面临的五大挑战。鄱阳湖流域健康维系着流域内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而且该流域是研究流域科学问题最理想的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是目前国际上水环境研究的重心。应以湖泊流域生态系统为整体,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模拟、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综合评价其状态、结构及功能,提出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对策。通过方案实施、监测评估、反馈和适应性调整等策略,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完整性、承载力以及服务功能,使流域成为湖泊的生态屏障和物质能量交换通道,并在流域尺度内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专家共识和建议
 
(一)与会专家达成以下共识:
 
1.鄱阳湖健康维护着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长江流域水位和流域内降水的时空变化,共同决定了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态功能。2.鄱阳湖流域内山地—河流—湖泊结构完整,流域与江西省行政区范围高度吻合,是研究流域生态学最理想的区域。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形单元或流域单元具备鄱阳湖流域更好的流域生态学研究条件。3.鄱阳湖流域虽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其系统性和研究深度还很不够。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需重点注重水文学科、水环境学科、水生态学科三个学科的结合。4.为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应当加强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关键科学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与会专家建议需着力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1.低氮、磷负荷、初期富营养化湖泊的控制机理;2.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现状;3.鄱阳湖水资源与水文过程(节律)对鄱阳湖湿地演替规律及长江中下游的影响;4.鄱阳湖候鸟迁徙、重要珍稀物种(候鸟、江豚)生境或栖息地风险评估;5.“山、江、湖”生态过程、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优化、面源污染产生与控制机制;6.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7.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三)与会专家强调,鄱阳湖保护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结构、政策和理念问题,一致建议:1.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路线,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2.鄱阳湖一定要从流域角度(大流域、小流域),进行经济开发,利用资源。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利用水资源,如何去开发,如何去利用,需要深度科学论证和谨慎决策。3.建议成立鄱阳湖流域管理委员会,对鄱阳湖进行统一管理,且该管理机构应是超越省市权利的部门。4.政府需在调研基础上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5.科技部门要建立鄱阳湖传感网络监测系统,对地面和水体进行实时监测,为科学家提供基础数据。
 
《科学时报》 (2011-3-4 A4 专题)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