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彭丽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4 7:5:56
继往开来,迈出跨越新步伐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院地合作续写新篇章

 
成都分院组织召开的西部地区院地合作“十二五”规划研讨会。
 
□彭丽
 
“目前,中科院科技成果与川渝藏需求结合还不是特别紧密。”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袁家虎表示,成都分院在继承“十一五”院地合作成果的基础上,将在机制、体制上不断创新,进一步实践更有效的院地合作模式,使科研成果的供给与川渝藏需求更为匹配。既提升中科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达到院地合作双赢。
 
新起点:站在“十一五”肩上起航
 
四川、重庆和西藏是成都分院院地合作服务的三大区域。“立足四川,服务川渝藏”是成都分院建院以来坚持的工作思路。川渝藏地处我国西部,具有面积大,自然情况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特殊性。院地合作既有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需求(西藏、三峡、地震灾区),又有产业升级的强烈愿望(成渝经济区),这为成都分院院地合作工作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成都分院科技合作处通过实地调研,认真把脉川渝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详细梳理中科院科技动态和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川渝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问题及重大科技需求,发挥全院的整体和综合科技优势,积极组织院属相关单位展开与四川省、重庆市和西藏自治区的科技合作。
 
近年来,成都分院院地合作以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推进“两个加快”为契机,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战略部署,院省合作紧密围绕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需求展开,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态环境、现代农业、中药现代化等领域精心组织并推动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十一五”期间,院省累计开展合作项目402项,创造销售收入近167亿元,利税近46亿元,社会经济效益近209亿元。
 
成都分院根据四川省区域经济的特点,不断加强成都、自贡、德阳、绵阳、乐山等重点地区的创新能力建设。同时,院省还共建成都物联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成都科技产业园、中科院EDA中心绵阳高新区分中心、若尔盖高原湿地观测站、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多晶硅副产物循环利用技术中心等十余个合作平台。另外,成都分院还积极组织中科院各研究所参与四川省重大科技活动,加强院地间的人才交流和科级副职的互派。
 
重庆市是成都分院开展院地合作的另一个重点区域。自2006年到2010年间,先后有180多家重庆本土企业、科研机构与中科院成都、北京、沈阳、上海、武汉、合肥、广州、西安、昆明等分院的68个研究机构开展合作,项目合作主要围绕汽车摩托车制造、仪器仪表生产、天然气化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五大支柱产业和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展开,合作项目集中在龙头企业和北部新区、九龙坡区、南岸区、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5年间,院市累计开展合作项目230余项,实现销售收入近40亿元,利税近5亿元,社会效益达26亿元。
 
在西藏,成都分院始终坚持“知识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的基本方针,院区科技合作项目重点集中在藏药现代化、高原农牧业、可再生能源、藏文信息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成都分院不仅定期组织中科院院士和专家,开展相关战略研究和咨询活动,还对西藏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提供论证、咨询和评审建议。并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协助培养西藏本土人才。2006~2010年院区合作项目23项,新增销售收入1234万元,利税191万元,社会效益13.84亿元。
 
尽管“十一五”期间院地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成都分院人似乎并不满足。在新编制的《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十二五”规划》中,院地合作又有了更高目标:到2015年,川渝藏院地合作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超150亿元,社会效益超1000亿元。新建10~15个技术转移转化分中心,建成6~10个产业示范基地,并助推5~10项重大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据袁家虎院长介绍,成都分院“十二五”院地合作的工作思路主要集中于四条主线:一是以平台为牵引加强院地合作,提升中科院在地方的影响力;二是创新机制和体制,探索院地合作新模式,使科技成果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化建设,在全面知晓地方需求的同时,也让地方企业更加了解中科院;四是针对区域规划中的重点产业,组织中科院的科技力量,有重点的合作,增强中科院的引领带动作用。
 
新步伐:乘风破浪加速远航
 
“如何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将院地合作的步子迈得更大”,是成都分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思索最多的命题。经多方反复商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造重点项目、加大平台建设、加快成果转移转化、提高决策咨询水平、增强人才交流等,被列为“十二五”川渝藏院地合作的工作重点。
 
“十二五”期间,成都分院将根据四川省各地市州的区域特点、产业结构、优势领域、合作基础等条件,重点助推成都、德阳、绵阳、乐山、宜宾、攀枝花等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共同推进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产业带、成德资自宜泸装备制造产业带、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攀西钒钛稀土产业带、成乐眉雅绵硅产业带、川南沿江重化工产业带、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带建设。
 
借助中科院的科技优势,四川省将在“十二五”安排专项经费共建中科院成都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同时还将共同促进中科院与四川省各创新单元的联合与合作,共同支持中科院相关研究所与四川高校共建青年科学家伙伴小组、与大型骨干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等。“十二五”期间,省院双方共建的物联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将致力于吸引国家一流的物联网相关科技资源和技术成果与四川省和成都市社会资源的结合,不断提升区域物联网技术的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在重庆建立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所)不仅是成都分院“十二五”院地合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科学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曾作出重要批示:“……请着重注意与新疆、重庆、内蒙和海南的合作,开始酝酿在这些地区的创新布局……重庆在长江三峡研究院的框架内,也应发展适合重庆未来新兴产业科技支撑的领域方向布局……”选址于重庆两江新区的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所)将于今年6月开始建设,2012年底完成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完成基建验收并投入使用。
 
新建院(所)将重点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环境工程等领域建立信息工程研究所、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为牵引,以绿色化、智能化、产品化为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工程化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所)的建立对支撑和引领长江上游地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成都分院联合武汉分院建设的“创新2020”“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创新集群”则将对长江中上游地区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添砖加瓦。
 
在2010年12月举行的创新集群筹建研讨会上,双方高层经深入讨论决定:围绕山地灾害监测、预警和治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治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建设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创新子集群;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设施和高值农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建设长江上游产业升级创新子集群。并将长江中上游集群定位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为三峡库区、长江中上游流域、西藏生态屏障等提供科技支持;在产业升级方面,为武汉、长株潭、三峡库区移民区以及重庆、成都城乡统筹示范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对成都分院来讲,与西藏自治区的院地合作最特殊,任务也最艰巨。由于西藏自然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限制,院地合作不能像在四川和重庆一样大展拳脚。为深化、拓展同西藏自治区的科技合作,成都分院结合藏区特色,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能源资源利用、特色产业发展、信息化平台构建和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思路。
 
“十二五”期间,成都分院将在牧草、藏药、新能源、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方面组织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西藏新能源和盐湖资源开发研究示范基地。今年,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成都分院和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策划的“绿色世界屋脊行动计划”将正式启动。另外,由成都分院、西藏科技厅和深圳先进院共同参与的健康西藏工程海云计划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
 
新跨越:直挂云帆开辟新天地
 
“成都分院 ‘十二五’期间与川渝藏的院地合作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袁家虎院长分析说,成渝经济带十分活跃,最近几年经济增长一直排在全国前列,对科技需求很大。加之,川渝藏位于长江中上游,面临生态环境、高速工业化等压力,需要用科技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乘胜而上,实现新的跨越”。
 
未来5年,成都分院院地合作将以服务为基本理念,服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和科学家,以高效服务获取支持和理解,充分调动四方积极性,实现资本与知本的有效助推。同时,还将不断拓展合作渠道,构建形式多样,具有区域特色的院地合作网络。建立12个分院信息互惠机制,知晓需求、凝练目标、突出重点,为企业、科研院所搭建洽商平台。另外,还将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构建会聚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能力基础、企业需求、行业发展、区域经济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需求无缝联结。
 
在《成都分院院地合作“十二五”规划》中,成都分院科技合作处根据川渝藏不同的区域特点,将该区域内的重大科技需求凝练为四个方向:成渝经济区科学规划及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态环境修复。袁家虎院长指出,“十二五”期间,成都分院在整合中科院科技优势资源,发挥全院综合科技优势与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川渝藏区域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增强优势专项合作,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成都分院院地合作的工作重点将围绕四个“一”工程开展。通过“一院、一区、一平台、一集群”的建设,提升成都分院院地合作实效力。一院即建设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所);一区即在成渝经济区重点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助推新兴产业崛起;一平台即依托中国科学院成都技术转移中心,主导和参与区域和行业创新平台建设;一集群即联合武汉分院,构建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及产业升级创新集群。
 
袁家虎院长希望,“十二五”期间,成都分院能充分发挥在川渝藏区域的科技支撑,科技领引、科技示范的骨干带头作用。在区域创新能力建设、重点项目落实、平台共建、成果对接、决策咨询、人才交流等方面有质和量的提升,实现院地合作更新更快地跨越。
 
《科学时报》 (2011-3-4 A3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